新故鄉愿景》園區生態精彩 蝴蝶圖鑑籌備中
內湖社區大學城市多樣性班學員長期在金瑞治水園區觀察生態,已出版3本圖鑑。(內湖社區大學城市多樣性班提供/張立勳臺北傳真)
臺北市內湖社區大學2013年開課,帶20多名學員到準備興建治水園區的金瑞裡展開生態觀察、記錄,班上學員從40歲到80歲都有,把觀察到的動植物寫成文字、拍照記錄後,再集結成圖鑑,全都由學員一手包辦,至今已出版3本金瑞治水園區生態圖鑑,正在籌備第4本,學員也從一開始對當地動植物、昆蟲懵懵懂懂,現在已每個人都可勝任解說員工作。
雖然園區面積僅大安森林公園的7%,卻已記錄到超過全臺三分之一的蜻蛉類,甚至出現保育類的無霸勾蜓;且除了蜻蜓之外,還有大冠鷲、翠鳥、蝙蝠、臺北樹蛙及柴棺龜來到園區棲息,生態豐富多樣令人驚豔。
內湖社大城市多樣性班老師徐昭龍表示,起初只是想讓學員完成觀察後交作業,隨着在金瑞治水園區發現、記錄的物種愈來愈多,便有了出版由公民科學家集思廣益撰寫圖鑑的想法,對專家來說可能不夠專業,但「素人圖鑑」可讓一般民衆也看得懂,更是爲自己留給子子孫孫的紀念。
自2021年起至2023年陸續出版《揭開金瑞生態面紗》、《鳥類觀察手冊》、《蜻定金瑞》,徐昭龍指出,第1本是介紹金瑞生態的總論,接着分別推出鳥類、蜻蜓觀察圖鑑,現在正準備以蝴蝶爲主題的第4本圖鑑。
徐昭龍說,有學員會趁上班前至園區觀察生態,一旦發現新出現的物種,就會在LINE羣組上通報,接着由已退休的同學接手到現場拍照、記錄,不論晨昏或夜晚、晴天或雨天甚至颱風天,學員都想在不同時間、天氣到現場觀察是否有不同生物,本來是做作業,現在已經是學員們紓解心情的場域,成爲生活中最重要的養分。
學員許慶堂表示,6年前退休後到社大學習,當金瑞治水園區經過人類工程擾動完工後,大家從零開始觀察當地生態,去年12月在田嬰小屋上課時發現林雕,經查閱資料對於治水園區附近也是林雕棲地感到很驚喜;學員吳蓉璧說,從小就喜歡接觸大自然,到社大上課後,上班前、下班後都會到園區觀察,有了觀察動物、昆蟲經驗,到其他地方看到同樣的生物,也可佐證自己的觀察,累積相關知識後更擔任園區解說員,成就感滿滿。
徐昭龍認爲,大自然有什麼就欣賞什麼,人類不應該爲了自己開心幾天,刻意種樹、種花,反而失去了質樸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