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金融遊子返鄉 擦亮綠金產業

臺東市石山部落遊子宋博芳壯年返鄉,一人擔任部落主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雙職,推動部落月桃編織、稻草繩文創產業。(蕭嘉蕙攝)

潘芝如婚後隨夫宋博芳投入地方創生,負責石山部落遊程業務。(蕭嘉蕙攝)

原任職銀行業的宋博芳,曾捧着人人稱羨的「金飯碗」,但2003年受到金融整並潮影響,只能黯然離開,回鄉轉戰保險業,並主動參與社區事務,憑藉職場累積的產業分析能力,加上源自阿美族的美感與創意基因,帶領部落開創月桃編織、稻草繩文創產業,樹立地方創生典範,翻轉游子與家鄉落難命運。

國內金融市場2003年發生鉅變,中小型銀行慘遭大財團蠶食鯨吞,宋博芳手捧的「金飯碗」淪爲「保麗龍碗」。他回憶當年笑着說,當時領着一筆退休金轉身「跑路」,反正技多不壓身,最後踏上保險行業。

宋博芳自此頻繁返回家鄉石山部落,一面開發客戶,一面重新認識既熟悉又陌生的故土,更主動參與協助社區事務,2009年一舉當選石山部落主席及富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雙職,肩負部落產業發展使命。

「產業不是一蹴而就,必須緊扣人文地產。」宋博芳深知月桃編織是部落傳統工藝,水稻則是部落傳統農業,便以兩者分別發展月桃編、稻草繩文創商品,爲族人傳統日常生活注入經濟價值。

曾任職旅遊業的潘芝如,婚後跟隨丈夫宋博芳投入地方創生,負責遊程業務。她說,人的生活若無觀光旅遊,必定枯燥乏味,她很確定發展部落旅遊,纔是部落發光的機會。

石山部落常住人口約600人,「綠金」產業發展全盛時期,石山工坊聘用18名員工,每年接待百團旅行團,宋博芳順勢於2012年成立「臺東縣東海岸原住民社區合作社」,並將原本向臺東糖廠文創園區租用的倉庫,改造爲展售門市,建立前店後廠模式。

宋博芳2016年卸下理事長後轉任總幹事,並以合作社事務爲重,但隨着地方創生潮興起,資源遭到稀釋,加上國外旅遊排擠效應、花蓮大地震阻斷交通等影響,導致「綠金」褪色,他開始反思,如何從生活中提升月桃的需求性,嗅出香氛精油市場商機,着手積極與品牌商洽談供應原料,盼重新擦亮石山部落「綠金」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