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月桃織女點草成金 石山部落重返富豐
宋博芳(右二)率領石山部落織女團下田採收稻草,用於製作注連繩、祈福御守等物。(石山部落提供/蕭嘉蕙臺東傳真)
石山部落織女團編織月桃帽、注連繩等工藝品,邊陲部落搖身成爲工藝聚落。(石山部落提供/蕭嘉蕙臺東傳真)
石山部落租用臺東糖廠文創園區百坪空間作爲展售門市,貨架上陳列工坊製作的商品。(蕭嘉蕙攝)
石山工坊工匠林九固示範剝取月桃葉鞘。(蕭嘉蕙攝)
臺東市長陳銘風。(臺東市公所提供/蕭嘉蕙臺東傳真)
動員令─臺東縣臺東市
臺東市富豐社區隸屬富岡裡,依傍於卑南溪,因坐落石頭山,又名「石山部落」,居民以阿美族爲多,過去百餘年間因日人興建商港、國防部建置空軍基地而2度遷徙,失去傳統領域及水稻耕地,返鄉壯年宋博芳深知唯有傳統工藝不滅,才能讓部落產業永續,因此致力推動月桃編織文創產業;因緣際會下,又以稻草編制「注連繩」外銷日本,並開發祈福御守內銷,讓這個邊陲部落搖身變成工藝聚落。
石山部落居民老多於少,守着一畝三分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由於耕地被徵收,稻作收成驟減,「天生的農民」美名不復,「富豐」榮景亦不再。
加入美學 大家一起來玩
長輩們農閒時採摘月桃葉鞘,在指掌間來回穿梭,編織出提籃、背籃、餐墊等物,時任石山部落主席、富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宋博芳靈機一動,「既然老人家們喜歡玩月桃,那就順他們的意,大家一起來玩。」
其實宋博芳腦中擘畫的是月桃產業藍圖,他認爲,長者具備編織技藝,但欠缺美感概念,成品樸實無華,難受消費者青睞,便遠從外縣市聘請講師授課,在既有工藝基礎上加入美學設計。
參加編織課程的學員大多爲婆媽,被稱爲「月桃織女」,從生活經驗汲取創作靈感,彼此激盪下創作出精美百搭的「月桃帽」,一推出就受到歡迎,縣內高端酒店業者爭相上門洽談合作。
蹲點工坊 外漂青年返鄉
同時,石山部落順利申請通過「原住民重點部落計劃」,石山工坊應運而生,月桃編織產業邁入成長期,宋博芳也進一步成立臺東縣東海岸原住民社區合作社,強化行銷推廣。
「媽媽們問我,我兒子可以回來工作嗎?」宋博芳說,隨着月桃產業發展,帶動外漂青年加速返鄉,共有6個家庭迴歸部落,從工坊蹲點、做中學,而後各自開展事業,家庭與工作兼得。
「手就是閒不下來!」織女張金妹得意笑說,她編制的月桃帽線距整齊不粗糙、帽型簡約俐落,搭配月桃編織成的玫瑰花飾,或用茅草點綴,每頂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創作。然而,月桃帽製程繁複,工匠林九固指出,新鮮月桃葉鞘需先剝取葉鞘片,將片材反捲成圈,再晾乾、靜待萎凋,最後定寬裁切纔可編織。
因反映成本,每頂月桃帽單價上千元,導致消費者「看多買少」,讓宋博芳相當擔憂,便四處奔走尋找自動化設備,盼縮短前置作業期,卻在嘉義縣尋得稻草制繩機後,陰錯陽差開啓草繩產業,並透過機械廠商媒合,取得日本「注連繩」訂單。
廠商媒合 獲注連繩訂單
宋博芳表示,因東西部種植的水稻品種不同、稻梗特性相異,投入生產之初常發生斷繩,幾經摸索後漸入軌道,終於穩定產能及品質,每年1貨櫃銷往日本,年收益40萬元。
由於銷日訂單利潤逐年下滑,入不敷出,宋博芳果斷終止合作,將目光轉回國內市場,以注連繩爲原形加以改良,利用稻草繩製作祈福御守,蘊含富足豐收之意,送禮自用兩相宜;月桃編織也陸續開發書報夾、燈罩、酒架等家居用品,甚至作爲建材。
觀光遊程 每年百團造訪
宋博芳說,月桃可加工製成隔間飾板,取代傳統矽酸鈣板,也可作傢俱、壁面貼皮,呈現編織紋理。宋博芳妻子潘芝如腦筋動得更快,轉化旅遊工作經驗,與旅行社合作推遊程,帶領遊客遊覽部落、DIY手作稻草御守、品嚐風味餐,每年吸引百團造訪。
臺東市長陳銘風也豎起大拇指稱讚,石山部落擁有美麗的田園景色與深厚文化底蘊,結合月桃葉和稻草等素材製作手工藝品,值得大家探訪。
動員令─臺東縣臺東市
● 人口數:103,115人(2024年12月底)
● 土地面積:109.7691平方公里
● 古地名:寶桑
● 臺東市長陳銘風的一句話:富豐社區保留濃厚的阿美族文化,長期推廣月桃及稻草編織手工藝,饒富魅力。
● 知名人物:郭婞淳(臺灣首位奧運舉重女子金牌)、陳建年(金曲歌王)、楊傳廣(臺灣首位獲得奧運獎牌運動員)、柯受良(已故藝人、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