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田嬰小屋蜻蜓點水 造景兼休憩
金瑞田嬰小屋以100%臺灣生產的疏伐木爲主要結構,並採用會隨着時間融入環境色調的紅銅屋瓦。(張立勳攝)
建築師蔡崇憲以簡化及抽象蜻蜓身形詮釋涼亭。(張立勳攝)
2024年底才完工的「金瑞田嬰小屋」,總是令來到金瑞治水園區的民衆眼睛爲之一亮,臺北市水利處河川管理科長林劭權表示,最初期的構想欲以貨櫃打造類似教室概念的解說小站,但貨櫃出現在翠綠山野間實在過於突兀,最後決定以木構造房子呈現,建築師以抽象方式詮釋場所及空間意涵,拆解蜻蜓身體制成木結構作爲建物骨架形塑小屋。
金瑞治水園區不僅具備防災功能,並規畫環湖人行步道、花卉植栽區,民衆可在堤頂景觀涼亭一覽園區山光水色或到田嬰小屋休憩。
循園區入口階梯而上,隨即可看見「蜻亭」,建築師蔡崇憲以簡化及抽象蜻蜓停滯的狀態詮釋空間,涼亭外觀隱約帶給人感受到蜻蜓的意象,看似簡單、不對稱的構造卻取得完美平衡,民衆遠遠從涼亭側面觀看,的確會看見就像是蜻蜓停留的樣子,相當有趣。
正因金瑞治水園區以蜻蜓爲主題,解說教育小屋名稱就以蜻蜓的臺語「田嬰」命名。蔡崇憲表示,小屋的建築構造可以說是把蜻蜓的翅痣、復翅和腹節拆解後再重組而成,讓人走進小屋就像進入蜻蜓的身體裡;不過,他不想刻意凸顯蜻蜓身體構造的表象,呈現不是一眼望穿的東方哲理,必須要有內涵,營造民衆在經過解說了解實情後就會充滿震撼的感受。
小屋另1個最吸睛的景象,就是窗邊彩色玻璃,在鑲嵌玻璃藝術家王俊傑的巧手下,以玻璃打版呈現蜻蜓七彩羽翼。蔡崇憲說,雖然只是建築裡最小的部分,卻是整座建築中最重要的區域。
蔡崇憲在構思屋頂樣態時,決定以自然材料施作,找瓦匠以手摺紅銅瓦疊起屋檐,也因爲微微的手感波動,展現出人的感覺,他也想借此告訴衆人,「有人認真在做事,我們也要認真」,且紅銅瓦經過逐日逐年氧化後,未來將變成如同蜻蜓外觀的璀燦綠色。
對於「金瑞田嬰小屋」建材的選用,蔡崇憲以100%臺灣製造的疏伐木爲主結構,其中柳杉最多,另外還有臺灣杉,再利用建造小屋剩下的餘料製成屋裡的傢俱。他說,選用在地素材不僅能降低長途運輸的碳足跡,溫暖的自然色調也將隨時間與空間醞釀,和周邊環境揉合爲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