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溪洲社區再造 土地公神護持
溪洲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煜紘(中)、社區協會總幹事楊一新(左)、溪洲里長王明洲(右)3人是推動溪洲社區營造重要的幕後推手。(李京升攝)
林煜紘帶領志工們利用稻草及傳統草編技術,完成3公尺高的長毛象。(李京升攝)
溪洲社區結合農業與傳統技藝,將草編等技術傳授給每個社區居民。(李京升攝)
溪洲社區發展協會邀請多位文史工作者、退休老師,展開爲期4年的田野調查、耆老訪談,並將過程記錄編撰成《溪洲村史》。(李京升攝)
神岡區長樑益明。(臺中市政府提供/李京升臺中傳真)
動員令─臺中市神岡區
臺中市神岡區溪洲社區近年來推動社區轉型,曾在全國卓越社區選拔獲獎,社區結合地方特色農產品、土地公文化,舉辦社區深度文化之旅,走訪社區26座土地公廟和人文歷史遊廣受好評,更因當地盛產稻米、竹子,社區利用編織技藝,打造出長毛象等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地景裝置藝術,爲傳統農村注入發展活力。
溪洲社區爲農村型社區,居民多半以務農爲主,直到2010年前總統馬英九力推農村再生時,社區開始投入轉型,發展出包括編織籃、環保帽、豆腐乳、中國結等社區產業,多年來持續積極推動社區營造,不僅在2014年榮獲全國績優社區獎,2018年也榮獲全國卓越社區選拔獎肯定。
26座土地公廟 見證變遷
前溪洲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溪洲里長王明洲表示,這些年來除力求社區產業轉型,也希望將社區的在地化特色展現出來,2011年開始辦理社區文化調查,實地考察和訪問耆老,發現社區共有26座土地公廟,對溪洲居民而言,土地公廟是信仰中心,也見證社區變遷。
王明洲說,每座土地公廟都有其歷史背景,像是「包生男土地公廟」,因爲早在清朝時代,有平埔原住民族之一的「巴宰族」在溪州開墾,包生男土地公廟能庇佑溪洲後代子孫,能跟巴宰族一樣強壯。
草編編竹法 重現長毛象
溪洲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煜紘表示,溪洲位於大甲溪流域,除有豐富土地公文化,社區文化達人王鎮炎2009年也在大甲溪畔發現乳齒象的化石,爲了重現溪洲早期農村時光和文化,2016年利用稻草及傳統草編編竹法完成3公尺高的長毛象、巴宰鹿、稻草人等裝置藝術,盼讓文化和技藝融入社區生活。
林煜紘、王明洲和社區總幹事楊一新有鑑於社區人口逐漸老化,社區的人文歷史可能流逝,2020年動員社區所有志工,辦理深度文化之旅,帶領遊客踏訪境內26座土地公廟、認識長毛象和巴宰族文史,並邀集文史工作者、退休老師,展開爲期4年的田野調查、耆老訪談,並將過程記錄編撰成《溪洲村史》。
4年田野調查 完成村史
《溪洲村史》去年11月正式出刊,並贈給800戶里民,文史工作者陳理厚表示,歷經4年實地走訪,透過田園調查、訪問耆老,編撰出《溪洲村史》,並收錄137篇文章,涵蓋人物、產業、教育、文化等層面,充滿溪洲豐富的人事物。
王明洲、楊一新說,他們的理念很簡單,讓每個居民都成爲深耕地方文化的傳承者,在溪洲生活就得保存這片土地所有的事,也要將其流傳給世世代代,讓溪洲的文化歷史永流傳。
研發農特產品 企業化經營
另外,目前社區也開始結合在地產物,研發出香水百合、火龍果等農特產品,並積極與在地農民合作,收購小農產品同時開發福利菜園,由社區居民、志工共同栽種,再將收成的蔬果,作爲社區關懷據點長輩們的餐點。
林煜紘表示,社區營造推動不易,許多志工逐漸凋零,他們中生代能力有限,現在積極與亞洲大學合作研發社區產業,將當地產品包裝上市,往企業化經營模式行銷,也規畫招攬社區青年投入社造,並把部分營收回饋給青年工作、社區建設,讓溪洲社區營造永續循環。
動員令─臺中市神岡區
● 人口數:63,779人(至2025年4月底)
● 土地面積:35.0445平方公里
● 古地名:新廣莊
● 神岡區長樑益明的一句話:探訪閩客「築」跡交織成的大甲溪畔時光小鎮,這就是「神講欸」(神岡臺語諧音)幸福好所在。
● 知名人物:呂泉生(作曲家)、張達京(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