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時評 | 文化新空間激活“消費+審美”雙引擎
來自新華社的消息稱,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有各類公共文化新空間超4萬個。公共文化新空間的蓬勃發展,正爲中國城鄉居民構建起一幅更加生動、更加溫情的文化生活新圖景。
從圖書館的延伸閱讀角、博物館的青年創客坊,到社區中的文藝小劇場、城市更新項目中的文化集市,這些新空間形態多樣、定位精準、貼近生活,不再侷限於傳統“政府提供、羣衆參與”的單向服務模式,而是向多元、靈活、可持續的新生態轉型。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角落,也能找尋到一片屬於居民的“文化綠洲”,這正是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理念在公共文化領域的真實體現。
這些新空間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敏銳地捕捉了當代居民對文化消費方式的變化:既追求內容的精神性、啓發性,也看重環境的體驗感與便利性。“高顏值”成爲新空間的標配,設計感和人文美學的融入,不僅提升了文化場所的吸引力,也悄然影響着公衆的審美素養。而開放式佈局、彈性化功能、“文化+商業”的創新運營,則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更多可能,不再是單一地看展、借書、聽講座,而是融合了咖啡、手作、表演、文創銷售等多元業態,形成文化生活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無縫連接”。
從供給角度來看,公共文化新空間的出現有效彌補了傳統場館“進不去、用不上、留不住”的短板。尤其是對基層羣衆而言,原本有些遙遠的文化服務,如今在家門口就能觸達。“文化下沉”的效果,不再單靠派送演出、展覽,而是以新空間爲載體,構建出可持續的文化生態。這種轉變,爲鄉村振興、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抓手,也爲未來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發展開闢了現實路徑。
從政策層面看,公共文化新空間的推廣是對國家六級公共文化設施體系的延伸和完善。過去,“中心——末梢”的文化網絡更多是功能性傳遞,而如今的“點狀聚合”模式,則更重視用戶體驗、空間靈活性和社會共建力。這些新空間往往由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社會組織運營,實現了資源的最優配置和運營效率的最大化。
與此同時,公共文化新空間也正成爲激發新型文化消費的重要載體。在價格合理甚至免費的基礎上,結合優惠付費項目與商業配套服務,不僅豐富了消費內容,也拓展了消費人羣。文旅融合背景下,部分城市更將新空間打造爲“文化IP打卡地”,以獨特氣質吸引青年與遊客羣體,從而實現“文化惠民”與“文化經濟”的雙贏。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再到“用得起、願意來、願意待”,公共文化新空間的躍遷,正是社會文明進步與文化治理現代化的縮影。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大背景下,這些身邊的“文化客廳”,既承載着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期許,也昭示着公共文化建設向更高質量、更深層次發展。
肖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