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時評·提振消費⑥】“后街經濟”聚人氣 拓展城市消費新空間

(原標題:【央廣時評·提振消費⑥】“后街經濟”聚人氣 拓展城市消費新空間)

漫步在北京的衚衕裡,細細品味地道的京味小吃;穿梭在上海的老弄堂,感受歷史韻味和海派文化的奇妙交融;駐足青島大鮑島文化休閒街區,感知百年老街的歲月印跡……近年來,藏身城市肌理的周邊支路、沿街小巷正從城市“隱秘角落”走向消費的“前沿陣地”,聚集形成獨具魅力的“后街經濟”。

不同於萬衆矚目、車水馬龍的商業街,很多“后街小巷”並不位居城市“C位”,卻有萬般風情、萬千氣象。“后街小巷”成爲團寵,原因並不複雜。在這裡,“吃喝玩樂購一應俱全”,更有歷史遺存、知名地標,供遊客打卡。

上海,遊客在愚園路享受休閒時光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25年九項重點工作任務,第一項便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前不久,中辦、國辦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促進生活服務消費”“擴大文體旅遊消費”。具體來說,包括支持服務消費場景創新、業態融合、產業集聚,深化線上線下、商旅文體健多業態消費融合,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等,這些都爲各地發展“后街經濟”注入新動力。

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商業街區是“主戰場”,“后街小巷”則可發揮獨特優勢,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遊客既喜歡看到城市的“A面”,也渴望看到城市的“B面”,到“后街小巷”City walk一番,這是遊客細品城市味道的新需求。另一方面,“后街小巷”是城市主街和商圈的延伸,被稱爲“探索城市豐富‘微表情’的商業生態一部分”,與主街共同構成城市商業生態,不可或缺。

重慶,沙坪壩區磁器口后街內景

打造“后街經濟”,關鍵是因地制宜、保持特色,不能“一窩蜂”,陷入千街一面、萬巷同面的窠臼。根據自身特點,實現“差異化生存”,帶給消費者不一樣的多元體驗,才能更具魅力、更加出彩、更易出圈。譬如,作爲重慶最年輕、最具活力的城區之一,沙坪壩區常住人口平均年齡爲35歲。該區在後街小巷的發展定位上強調突出個性、做出“調性”,結合城市更新,努力挖掘消費新空間,聚集了大量年輕人喜愛的咖啡店、美食店、文創快閃店、劇本殺店等商業店鋪,處處透露着文藝範兒和時尚氣息。

從微改造到重構業態,從承接大商圈人氣到精細化運營,各地打造“后街經濟”的“玩法”不同,呈現風貌不同,但都豐富了城市的商業佈局、讓城市活力瀰漫開來。當一條條街巷熱鬧起來,不僅爲消費者提供了更有溫度和個性化的消費場景,也在助力城市消費空間不斷拓展。

“后街小巷”雖小,卻能寫出大文章。隨着城市發展環境更加優化、載體支撐不斷強化、新興場景持續涌現、產品服務出圈引流,“后街經濟”將聚斂更高人氣,充滿更多煙火氣,讓城市的“毛細血管”裡流淌着蓬勃生機,不斷拓展城市消費新空間。(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