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新”政策擴圍 拓展消費新空間
“以舊換新”推動零售消費反彈,盲盒消費、陪伴型玩偶等情緒消費商品銷售熱度不減,AI鍵鼠、AI耳機等數智產品銷售火爆,老年人消費穩健增長……多個新趨勢、新特點爲我國2024年消費市場留下註解。2025年開年,“兩新”政策加力擴圍實施,中國消費新空間持續打開。
“當前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仍然是促進消費持續增長的直接抓手。”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近日舉辦的“經濟每月談”上,京東集團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分享了一組數據:去年10月,與“以舊換新”密切相關的家電零售同比上升39.2%、文化辦公用品上升18.0%、傢俱上升7.4%、汽車上升3.7%。上述四類合計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2個百分點。“總體而言,以舊換新扭轉了去年上半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下滑的趨勢,和其他政策一起推動中國經濟在三季度末和四季度企穩回升。”
在這場臨近全國兩會的交流活動上,來自宏觀經濟領域的多名專家爲提振消費、擴大國內需求支招。這是2025年經濟工作九項重點任務之首。2月1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提振消費是擴大內需、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重中之重。
“今年擴大國內需求更加緊迫”
“當前的需求不足較爲突出地反映在一些中心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上,也體現爲全國價格持續走低。”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王一鳴在現場分析,雖然今年1月受春節因素影響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有所回升,但2月以後可能還會適度回落。此外,需求走弱也正在向供給端傳導。
在王一鳴看來,今年以來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明顯增多,不利的影響可能加深,擴大國內需求會更加緊迫。“擴大內需依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特別是房地產市場調整的制約。持續3年多的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是造成投資消費、地方財政、金融信貸等變化的重要因素。”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則提到總需求問題背後是億萬個主體的互動行爲,總需求不足是一個總量問題,其複雜性遠超個體生活經驗和微觀企業視角。
他以債務問題爲例說,對於家庭和企業而言,往往希望債務越少越好,但對於國家而言,適度的債務是國家發展的需要,過多或過少都會帶來嚴重問題。而有關收入的視角差異則更加明顯,“個體通過努力工作可以在競爭中獲勝並增加收入,但對於國家整體而言,總收入的增長並不完全依賴於個體的努力和生產效率的提升,而是與信貸和資本市場有更密切的聯繫。”張斌說。
他認爲,市場需求不足會引發一系列負面影響,表現爲市場失靈,即當經濟運行的一類主體減少支出,就會依次傳導給其他參與主體,這可能會導致各類主體資產負債表之間的負向螺旋循環。
對此,這位較早爲如何走出需求不足發聲的學者建議從逆週期政策和結構性政策方面進行調整。“短期內走出需求不足的局面離不開投資,消費和投資在當前階段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係。”張斌呼籲政策制定者在關注消費的同時,要重視投資的作用,特別是在公共基礎設施投資方面,包括舊房改造,建設圖書館、醫院、體育場館、地下管網等,“這些投資既改善民生福利,又能帶動收入和消費增加。”
在結構性政策調整方面,張斌認爲,要在收入端更好地進行二次收入分配,“財政要爲低收入羣體提供更多保障,要推動三次產業增長更平衡。”
讓更多收入流向消費者
實際上,去年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已預告今年宏觀政策的政策取向,明確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加大財政支出強度惠民生,成爲今年宏觀政策調整的重頭戲之一。
“財政支出若能更多向消費和居民收入傾斜,則更有利於提振中國的消費需求。”沈建光以以舊換新政策爲例說,該政策爲治本政策的推出提供了時間和空間,“特別是2025政策加力擴圍之後,電腦、手機等數碼產品的銷量已出現大幅增長。”
他還提到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有關措施應該儘快落地。”在沈建光看來,社會保障水平的提升不僅可以直接增加居民部門收入,增加消費支出,還可以通過降低居民部門的預防性儲蓄,通過槓桿效應進一步刺激消費。
多次呼籲推動收入分配改革的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表示,需求不足,其實指的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由支出慾望和購買力相結合形成。“有效需求不足歸根結底是個收入分配問題,因此,根本的解決方案是讓更多收入流向消費者。”徐高認爲,調節收入結構是上策,應推動企業部門向居民部門增加分紅,作爲財產收入的主要資金來源,建議今年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向社保基金劃轉。
此前,中央和地方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工作於2019年全面推開。
2023年度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綜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年末,我國國有資本權益總額102萬億元,全國國有金融資本權益總額30.6萬億元,全國行政事業性國有淨資產51.4萬億元。徐高認爲,如果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向社保基金劃轉,並且將這部分新增資金投資產生的收益向低收入羣體傾斜,將大幅帶動全社會消費。
發力惠民生
實施更加積極的宏觀政策、確保廣義財政支出增速大於名義GDP增速,把服務消費作爲消費擴容升級的重要抓手,促進形成消費與投資的互動機制……聚焦提振消費,多個改革方向被提及,滿足民生需求是共同出發點。
對於服務消費的發展,王一鳴建議在醫療、養老、教育等領域適度放寬准入,放鬆價格管制,讓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從而拉動中高收入人羣的消費。
“近年來商品消費相對飽和,服務消費持續穩定增長,消費者對服務消費的需求提高。”王一鳴建議在醫療、養老、教育等領域適度放寬准入,放鬆價格管制,讓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服務消費領域,同時理順服務價格,增加差異化的服務供給,滿足中高收入羣體多樣化的服務消費需求。
他還建議推動戶籍制度改革,落實常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後一項可以將相關人羣的消費意願提高30%。”
從去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到今年2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服務消費有關工作,促進服務消費發展的利好信號持續釋放。2月2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推動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實施服務消費提質惠民行動,支持服務消費場景創新、業態融合、產業集聚,完善文化旅遊、餐飲住宿、養老托育、數字消費等領域標準。
在創新提升服務貿易上,該會議提出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電信、教育、文化、醫療、金融等領域研究推出一批新的開放舉措。
值得注意的是,不止一位專家表示“消費與投資並不對立”“增加有效投資能夠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就業人員收入和消費能力”。
在徐高看來,短期內提升消費,還需要宏觀政策去刺激消費之外的其他內需,也就是通過投資來創造需求、穩定增長,短期內必須接受較低的投資回報率。另外,房地產政策也需要進一步發力,通過化解房地產的矛盾穩定宏觀預期。
“在整個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利率敏感性下降的背景下,財政政策纔是穩增長的關鍵抓手,貨幣政策的核心應該是提升社會融資增速,將金融市場積壓流動性導入實體經濟。”徐高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