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賠錢貨」 醫院個別總額恐讓罕病患淪醫療人球
罕見疾病基金會公佈罕病法立法25年首份「罕病病友生活狀況及需求普查」結果,國內罕病病友屬重度身障者比率高,就醫頻率也高,4418份有效問卷中,病友3個月就醫1次比率爲最高,佔2060人。記者林琮恩/攝影
罕見疾病基金會公佈罕病法立法25年首份「罕病病友生活狀況及需求普查」結果,國內罕病病友屬重度身障者比率高,就醫頻率也高,4418份有效問卷中,病友3個月就醫1次比率爲最高,佔2060人;6個月1次其次,共761人。基金會指出,病友需要長期就醫,近期政府端出醫院個別總額政策,病患擔心淪爲醫療人球,盼衛福部健保署設法避免類似情形上演,保障病患就醫權利。
罕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說,前述調查可說是「全球首見」,沒有一個國家、社會,有能力接近這麼多病友家庭,並建立信任關係,讓病友如實分享自身罹病現況與期待,本次調查病友人數逾4千人,具極高代表性,可爲不同疾病類別病友發聲,罕病是生命隨機風險,國家鼓勵生育,應重視罕病防治,「這是國家的問題、民衆延續的問題。」
「實施醫院個別總額,問題可大了。」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表示,醫院個別總額早在2003年即有相關試辦計劃,當年已造成許多人球事件,「罕見疾病是賠錢貨,藥物很貴,病人照顧議題複雜,要投入更多醫護人力,更容易淪爲人球。」呼籲政府保障罕見疾病門診、住院及急診治療,不列計在醫院個別總額額度中。
罕病基金會統計,目前有藥可治療的罕見疾病,僅約40種,需要經常性就醫者,至多8600人,目前仍有21種藥物等待納入健保,可治療約6千名病患。陳莉茵表示,罕見疾病患者就醫次數雖高,「但我們不是故意的」,許多病人每個月都要看病,不少疾病的救命針劑施打,在門診就能進行,衛福部健保署祭出個別總額制,欲限制醫院門診量,恐影響罕病病患就醫權利。
陳莉茵表示,罕見疾病治療複雜,且有延續性問題,病患對個別醫院、醫師黏着度高,能治療罕見疾病的醫療機構、醫師已經不多,許多罕見疾病除本身帶來病症,還衍生併發症、共病症,必須在門診或住院治療,根據近期數據,罕見疾病僅佔重症重大傷病患者1.45%,人數很少,健保更應落實社會保險風險分攤初衷,確實遵行不將罕病治療計入醫院個別總額的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