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個別總額遭疑「年底別生病」 石崇良曝機制:不會發生排擠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出席擴大SGLT2抑制劑健保給付記者會。(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健保總額今年實施「個別醫院總額」新制,其中醫學中心門診量監測指標爲門診營收佔比要低於55%,有部分醫院表態執行困難,醫界人士也質疑這是要病人「年底別生病」會排擠。健保署長石崇良今(20)日強調,今年總額比去年增加約370多億元,足以讓醫院好好運用,不擔心排擠情況發生。
全民健保採取總額支付制度,於今年底推算明年醫療需求成長來規劃明年健保總額,並使用浮動點值來調整,如果實際醫療服務量超過原本預期,點值就會被稀釋降低,進而影響醫院、醫師收入「打折」,長期下來引發醫界不滿。石崇良宣佈今年要比照南區做法實施「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劃」精進總額制度。
該計劃讓各個醫院都有個別總額,先保障醫院收入不低於今年,未超額部分每點1元,另保障急重症、居家醫療、偏鄉醫療等剛性需求後,超額申報點數分階段打折給付、斷頭,藉此讓總額合理成長管理,也促使大醫院門診減量。
有醫師質疑總額新制上路,民衆生病不要選在年底,因爲年底總額斷頭,健保不給付給醫院看病的錢。石崇良上午接受媒體聯訪時強調,總額是以「季」爲計算分配,且今年總額就比去年的總額成長近370億元,足夠讓大家去好好的做運用。至於會不會有季末發生「斷頭」問題,石崇良直言不擔心,不會有這樣情況發生。
石崇良指出,國內民衆門診次數偏高,如何利用新科技讓病人的照顧有效率,達成分級醫療,讓資源做適當的配置,希望大家能把資源用在對的地方,也就是先優先投入急重症住院,而不是持續增加門診,讓該下轉的病人下轉,落實分級醫療。
健保署希望限制醫學中心門診量,以營收佔比低於55%爲監測指標,不過根據最新健保總額申報資料顯示,全臺醫學中心有9家佔比超出55%,最多是國泰醫院的61.4%,接着依序還有萬芳醫院59.5%、新光醫院59.1%,臺北馬偕58.2%、新竹臺大56.7%。
對於新制是否會衝擊醫院營運,石崇良直言,醫學中心要求門診申報佔比要低於55%,並不是太高的要求,而且像很多大型醫院,如林口長庚、三軍總醫院、臺北榮總都已經在這個範圍,只要按照它現在的做法就可以了,否則目前醫學中心平均門診佔比大概就是在55%左右,那麼區域醫院也差不多在56%、57% 這邊,醫學中心總是要跟區域醫院有所區隔。
石崇良強調,個別總額是服務轉換,鼓勵醫學中心專注於急重症收治,而門診部分則讓慢性病與輕症病人下轉,後續還會調整急重症的相關支付標準,讓門診支付減少,而急重症支付標準提高,這樣總預算並不會因此減少,只是資源配置方式的改變。整體而言醫院的收入其實是被保障的,不會因爲門診下降而影響總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