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醫院個別總額制衝擊 小兒科遭殃(蔡明忠)
醫院個別總額新制剛上路,就傳出中部某醫學中心擔心給付被「斷頭」,因此拿兒科開刀,限制門診人數,並將名額轉給成人科別。(王家瑜攝)
健保醫院個別總額剛剛全面上路不久,即有狀況出現,不僅讓非緊急的手術被延後,連門診較少的科別看診額度,也被醫院挪用至熱門科別,尤其是兒科,受到少子化影響,兒科門診確實在減少,現在又面臨醫院個別總額衝擊,除了各醫院是否達標個別總額之外,衛福部亦應注意醫院個別總額,衝擊科別間的不平衡發展的問題,避免弱科愈來愈萎縮,屆時國內兒童真找不到兒科醫師可看。
健保醫院個別總額對醫院經營將產生莫大的衝擊與改變,醫院必須盤點如何將個別的總額收益最大化,賺錢的科別,醫院勢必會想要多做些,不賺錢的弱勢科,則會將其額度挪移到會賺錢的科別,這在經營者的立場是可以理解的,但長此以往,賺錢的科別發展愈強大,弱勢科則會愈來愈萎縮,各科間不要說是平衡發展了,營收差距也將愈拉愈大,阻礙了醫療人員投入,夕陽科別終結的日子不遠啦!
臺灣50~60年代一年新生兒有40萬左右,去年國內新生兒僅13萬多人,數量比腰斬還低,兒科受到少子化影響已不是一天兩天,爲了保障兒科,建構完整兒科健康照護,健保還予以兒科加成給付,未料,醫院個別總額上路,兒科一定被波及。精實正確不浪費的醫療是正確的,但這也凸顯出,實施個別總額後的影響,不僅是門診減少、手術延後,還造成不同科別間的消長。
兒童是國家未來主人翁,兒科急難重症是最後底線,健保應予以保障,另健保醫院個別總額上路後,衛福部亦應有監測機制,除了兒科之外,是否有其他科別也有弱化的情形,適時予以保障調整,以利醫療各科別間的長期平衡發展,不致扭曲。
(作者爲國民黨醫療委員會主委、前彰化醫師公會理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