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醫美報酬勝醫病 誰之錯?(蔡明忠)
總統賴清德在健保30年相關活動上,對於現在牙醫系錄取分數高於醫學系感到憂心,認爲辛苦科沒人走,與給付不公有關,未來健保給付應朝「不同工、不同酬」來改革。(郭吉銓攝)
總統賴清德在健保30年相關活動上,對於現在牙醫系錄取分數高於醫學系感到憂心,認爲辛苦科沒人走,與給付不公有關,未來健保給付應朝「不同工、不同酬」來改革。這確實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但問題是,目前健保總額就是定額;當某科、某項目提高了給付,勢必排擠另一科別、項目,問題徵結還是在臺灣對於整體醫療支出投入太低。
根據世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統計,臺灣經常性醫療支出佔比GDP6.1%,遠不及鄰近的韓國9.3%及 日本11.3%,總額應要餅做大,不同工、不同酬纔有改革的空間。
當辛苦開一臺手術,挽救了生命,其所得比不上醫美、牙科諸多自費項目,醫美、牙科醫師收入好過急診醫師,不用值班,生活又有品質,年輕醫師用腳做出選擇是很自然的事。
健保30年下來,支付制度不均與醫療大環境的改變,造就內、外、婦、兒、急五大皆空,去年連龍頭臺大兒科首度招不滿住院醫師,兒科聖殿馬偕招不滿醫師更加凸顯出辛苦科別醫師流失問題持續嚴竣。
內、外、婦、兒、急科別人力吃緊非一朝一夕,其間衛福部也祭出補救措施,包括髮獎金津貼等,而在支付制度上,健保署也對兒科、急診、重症等科別項目予以加乘給付,但也只是飲鴆止渴,未來當醫美、牙科的收入與其他科醫師差距更加拉大時,這些有限旳獎金津貼及拉高的給付,也將失靈。
不可諱言,在醫療技術及醫材快速進步之下,健保支付標準許多已不合時宜,翻新改革已無可逃避,但巧婦難爲無米之炊,還需要提高醫療支出做爲後盾,衛福部只是一個部會,或許人微言輕,但賴總統出身醫界且洞悉問題,醫界期盼能有總統高度的大刀濶斧改革,而提高臺灣經常性醫療支出GDP佔比,將是第一步,改革五大皆空更是刻不容緩。
(作者爲國民黨醫療委員會主委、前彰化醫師公會理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