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醫院總額排擠「兒科病人」?專家提2方向思考
本報今天獨家報導,個別醫院總額新制剛上路,就傳出中部某醫學中心擔心給付被「斷頭」,因此拿兒科開刀,限制門診人數,並將名額轉給成人科別。(王家瑜攝)
本報今天獨家報導,個別醫院總額新制剛上路,就傳出中部某醫學中心擔心給付被「斷頭」,因此拿兒科開刀,限制門診人數,並將名額轉給成人科別。對此,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認爲,應該分成兩個層次來看,降低基層診療比率是對的,但另一方面也要落實兒科急重難疾病的保障。
健保署在全臺各分區陸續實施個別醫院總額制,要求各醫院年度健保點數不可超過前一年,超過將打折或不予給付,也就是「斷頭」。本報今天報導,中部一家醫學中心兒童醫院傳出,新制上路後因門診超量遭到「斷頭」達3億元,只好拿弱勢的兒科開刀,限制門診人數,把額度轉給成人科,以守住總額上限。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指出,個別醫院總額本來就是希望能夠落實分級醫療,讓初級診療能夠在基層診所就醫。以這家醫院爲例,把小兒科初級診療量減少,這也是吻合了目前健保署希望大型醫學中心能夠減少門診比率的做法。
兩大兒童醫院院長認爲,應保障兒科總額,排除在個別醫院總額之外,否則未來重症兒童出現人球機率越來越高。洪子仁也贊同指出,另一個角度來看,確實應該要保障兒科急重難症,當然可以考慮是否在醫院個別總額下去保障。
洪子仁總結指出,醫院管理方面來講,把一部分的基層診療比率下降,這是對的,而另一個角度來看,少子化的關係,必須落實保障兒科病人的急重難疾病項目,確保有足夠的兒科醫師願意到大型醫院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