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燒別亂喂藥!阿公好心害孫住院 醫曝「抗生素」危機
孩子發燒別亂喂藥!阿公好心害孫住院 醫曝「抗生素」危機(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當孩子出現感冒發燒症狀時,不少家長以爲使用抗生素就能「藥到病除」,但醫師提醒,感冒大多是病毒感染,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臨牀上也有不少誤用抗生素的案例,一名2歲小朋友因爲發燒,阿公竟拿之前大人沒吃完的抗生素和退燒藥,自行減量給小朋友吃,不僅原本的病症沒治好,還導致全身長疹子、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必須住院治療。
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劉佳萍說明,當小朋友發生發燒等症狀,家長難免着急,一方面擔心病況惡化,另一方面希望趕快痊癒,但若是病毒導致的感冒,使用抗生素不僅無效,還可能引發不良反應,甚至影響孩子腸道的正常菌叢發展。
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劉佳萍(左一)說明,若是病毒導致的感冒,使用抗生素不僅無效,還可能引發不良反應,甚至影響孩子腸道的正常菌叢發展。(王家瑜攝)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醫師吳昌騰指出,兒童是感染症的高風險族羣,當遇到比較嚴重的感染,須由醫師診斷開立抗生素,例如急性中耳炎、扁桃腺炎、細菌性肺炎、泌尿道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等。(王家瑜攝)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醫師吳昌騰指出,兒童是感染症的高風險族羣,當遇到比較嚴重的感染,須由醫師診斷開立抗生素,例如急性中耳炎、扁桃腺炎、細菌性肺炎、泌尿道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等,不過大部分的兒童感染症是病毒感染,例如感冒,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曾有一名2歲兒童發燒,看起來是EB病毒感染,但阿公並未帶孫子就醫,而是拿家中剩下的退燒藥和Amoxicillin抗生素,自行減量給孫子吃,導致全身出疹、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必須住院治療。吳昌騰提醒「小孩不是縮小版的大人」,由於兒童發育尚未成熟,吸收代謝能力還不完整,切勿使用成人藥物,需根據體重給予不同劑量,用藥頻率也不同,且大人常用錠劑,小孩則多使用水劑。
食藥署統計,近5年接獲使用抗生素後不良反應通報共2354件,其中Amoxicillin佔了將近5成,不良反應則以皮膚症狀最多。其中,12歲以下兒童共通報154件,同樣是Amoxicillin最多,不良反應以皮膚症狀69.9%、腸胃道症狀13.1%、呼吸道症狀3.4%爲主。
吳昌騰也遇過一名2歲小孩因發燒到兒科急診,比對病歷發現1周前曾因泌尿道感染在門診就醫,詢問家長得知,孩子服藥情況不穩定,有時候一天只吃一次,有時候還會「補吃」。他強調,未按照醫囑完成抗生素療程,可能讓體內的細菌產生抗藥性,不僅導致原本有效的藥物無法控制感染,甚至疾病反覆發作。
配合全世界抗生素減害行動,衛福部今年啓動「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劃」。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說明,食藥署針對臨牀上4項重要抗生素進行品質監測,包括Colistin、Daptomycin、Linezolid及Tigecycline,另針對即食、生鮮等食品進行微生物監測,確認是否帶有抗藥性基因,預計今年抽樣500件。目前監測皆在執行中,預計今年底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