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了中國教育數字化應用的最新成果”——走進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4所參訪學校
“今天我們不僅看到了很多數字化前沿技術,也看到了中國教育數字化應用的最新成果。”瓦努阿圖教育部長第一政治顧問霍華德·阿魯在參訪結束後深有感觸地說。
5月14日上午,參加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的衆多中外嘉賓走進湖北武漢4所不同類型的學校,參訪並感受中國數字教育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等領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和生動實踐。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神龍小學教育集團:AI火星救援車“登陸”校園
“報告老師,火星救援車智駕測試一切正常,等候登陸指令!”記者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神龍小學湖畔校區看到,一羣五六年級的學生正在教師指導下,圍繞“AI火星車救援挑戰”這一課程主題展開實踐。
學生是火星救援車的製作者,也是“AI火星車救援挑戰”這一課程主題的發起者。佩戴VR設備,學生沉浸式體驗火星地貌與環境;利用3D打印技術,學生自主建模打印車標徽章;通過AI軟件,學生爲救援車進行外觀設計……豐富多樣的數字技術手段,爲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提供了一片“智慧沃土”。
“AI語文組彙報,經過測試,救援車智能語音播報功能一切正常。”五年級學生蘭可馨舉手發言,“請AI地理組協助查詢火星地貌數據,確保救援車巡線正常。”創客室的學生正合作進行沙盤測試。
在製作火星救援車這一任務驅動下,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得以激發。作爲這一項目式課程的“幕後英雄”,神龍小學教育集團的教師爲學生搭建了專屬AI伴學智能體,爲學生自主學習及合作探究“保駕護航”。
“學校設有集體備課工作室,老師們連線高校教授、企業工程師,通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名師課堂專區,進行線上線下聯合教研,實現了‘AI數字教師’進課堂。”神龍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韓瑾表示,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重塑教育生態。
在現場參觀的澳門聖保祿學校校長陳信望感嘆此行大開眼界:“從小深入瞭解科學技術,對學生髮展創新思維大有裨益。神龍小學教育集團在數字教育方面的用心投入,是國家大力發展數字教育的一個縮影。”他表示,希望日後能帶領教師再來神龍小學教育集團交流學習。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創新型“數字工匠”這樣造
輕敲鍵盤輸入指令,機械臂末端的雕刻刀開始精準地上下游走,幾分鐘後,一尊栩栩如生的哪吒模型就成型了;啓動語音指令系統,微型智能生產線上的機器人小車立刻行動,自動完成取料、運輸,再將機械臂製作好的成品送回倉庫……
當中外嘉賓走進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智能製造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時,只見2200平方米的基地裡,激光雕刻設備、工業機器人、數字孿生系統等先進裝備有序排布,構成了一幅“未來工廠”的生動圖景。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副校長孫美華介紹,學校“立足武漢造,主打光谷牌”,對產教融合、專業設置、課程建設、國際合作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重塑,着力培養既有專業技術背景又有數字化素養的創新型“數字工匠”。學校專業設置中電子信息類與智能製造類專業佔比超50%。
“今天的參觀和體驗讓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等前沿數字化技術如何更好地應用於職業教育教學,這正是我們迫切需要學習和提高的。”參觀結束後,利比里亞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STEM教育及特殊全納教育助理部長小納撒尼爾·K·西斯科感覺收穫頗豐,他期待中國能把相關的教學經驗和軟硬件設備以更多語種形式呈現,以供更多國家學習和引進,讓“中國經驗”可以“全球共享”。
正如小納撒尼爾·K·西斯科期待的那樣,從“雙元育人”到“全球共享”,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正以數字化產教融合培養鏈對接國際產業鏈,學校“烽火產業學院”爲印尼培養了第一批5G技術工程師,“絲路電商工坊”爲南非培養了第一批跨境電商直播人才。同時,學校整體就業率連續5年超97%,其中85%紮根“中國光谷”核心區,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羣輸送了大量生力軍,形成人才供給與產業升級同頻共振的良性生態。
武漢大學:爲人才培養增加數智密鑰
“機器人展示區爲什麼要擺一缸魚?”記者走進武漢大學,實地參訪該校數字化教育最新成果。
走近細看,三尾錦鯉和兩尾機械仿生魚和平共處。仿生魚頭部和尾鰭關節靈活,遊動姿態流暢,遇到障礙物能自動躲避繞行,被錦鯉當作了同類。
“仿生魚的靈感來源於我們本科生的一項競賽作品,在教師指導下,與企業進一步聯合研發製作了原型實驗裝置。”展會講解員介紹,該項技術成熟後可搭載深度傳感器、3D相機,應用於水體水質監測、珍稀水生物保護等領域。
一尾小小的仿生魚,濃縮着多學科的智慧。“從觀察真魚的遊動方式,到研究魚類的肌肉分佈,再到設計仿生魚模型、選擇合適的電路元件、對仿生魚做編程控制,最後到整體的防水處理……”回憶仿生魚原型裝置的研發過程,武漢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專業本科生王同學認爲,自己最大的收穫是跨學科思維的提升。
近年來,武漢大學將數智教育作爲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引擎,以系統性的規劃和佈局將數智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在頂層設計層面,發佈2024版“數智+”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融入數智元素,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在課程改革層面,精心設計了“通識、賦能、應用、專業”四大類型課程。
虛擬現實校園騎行遊覽展示、依託人工智能算法實現無人駕駛的汽車實創平臺、主動握手的人形機器人……在大學生工程訓練與創新實踐中心,一大批數智化教學、科研成果讓人暢想高等教育的未來樣貌。
“武漢大學有很多好的資源是我們學校沒有的,我很想帶回去。”美國弗羅斯特堡州立大學學術副校長、教務長拉里·威爾參觀後說。
湖北開放大學:大模型診斷助力果農豐產增收
時隔半年之久,湖北省棗陽市農技骨幹、棗陽黃桃生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斌,仍時常會想起當時百里之外果農焦急的聲音。那天,正在湖北開放大學參加智慧農業培訓的劉斌,突然接到村裡果農打來的電話:“桃樹枝體大面積出現分泌物,葉子還枯了,可咋辦呢?”
“趕快上平臺查一下!”得知劉斌的難題後,湖北開放大學培訓學院院長劉茂財馬上登錄學校研發的數字大模型診斷平臺,上傳果農發來的黃桃樹枝圖片後,很快在植物病變大數據庫中找到了對應症狀及解決方案。劉斌迅速撥回電話,並同步將相關視頻傳回村裡,隔屏遙控,幫助果農處理病蟲害問題。
他們所使用的數字大模型診斷平臺,正是湖北開放大學通過植入省內農業專家經驗、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和種植管理要點等農業知識圖譜,形成的全鏈條農業知識庫。劉茂財告訴記者,學校研發的包括該平臺在內的智慧農業生態大模型,支持農技人員實時提問。
湖北是農業大省,如何服務新型職業農民技能提升需求,湖北開放大學下了功夫。“省內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和油菜,學校製作了水稻和油菜的數字學習資料,還打造了智慧農業虛擬仿真系統。”劉茂財介紹,該系統通過“湖北省真實農業數據建模+農作物播種管收全過程虛擬動態推演”,解決農技培訓中“學用脫節”和“試錯代價高”的核心矛盾。
“今天展示的設備和技術,讓我大開眼界,中國農業發展充滿了智慧和科技。”一位來自巴基斯坦、從事農戶培訓的教育工作者在參觀了湖北開放大學智慧農業教學後不由感嘆。聽到他的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張沂笑着說:“現在湖北農業種植從‘望天收’變成‘拼科技’了。”
湖北開放大學校長陳志祥介紹,近年來,學校積極搭建數字化學習平臺,建成湖北終身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建設湖北省終身教育“領導駕駛艙”系統,構建了覆蓋開放教育、社區教育、老年教育和學分銀行的終身教育數字化治理體系。
作者:本報記者 胡茜茹 李丹 劉亦凡 黃璐璐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15日 第01版 版名: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