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 以教育數字化構築學習型社會新圖景

技術進步與社會轉型的雙向互構,爲數字化時代學習型社會建設帶來了重大歷史發展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受益面,提升終身學習公共服務水平。《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全面構建“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到2035年“學習型社會全面形成”,對終身教育數字化做出重點部署。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推出“加快構建終身學習公共服務體系”重要舉措,爲數字賦能終身教育服務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提供了行動邏輯與基本路徑。

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是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基礎工程。《意見》提出“推動構建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要以教育數字化重塑教育體系的內涵與外延;形成多主體協同、多元化教育、多渠道供給、多場景應用的教育生態,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貫穿終身、縱橫貫通、線上線下融合的終身教育新體系。

數字基礎設施和終身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是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的技術支撐。《意見》提出“加強學習型社會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要充分利用先進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術,優化數字基礎設施,構建沉浸式、互動式的多元學習空間,有機結合各類學習場所,形成虛實融合的新型學習場景。《意見》提出“建好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終身教育板塊”,秉持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3I”理念進行迭代升級,推動國家平臺與地方平臺互聯互通,推進國家平臺全域深度應用。《意見》提出“建設覆蓋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老年教育、職業能力提升等終身教育資源”,打造以核心課程爲載體的智能化、精品化、多樣化資源體系,引入智能化學習支持服務,提升終身學習公共服務能力。

終身學習制度是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保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終身教育保障”,從國際視野來看,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均建立或採用資歷框架,爲終身教育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要加快我國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的構建,要在終身教育的法律保障機制、社會參與機制、學習激勵機制、技術支持機制、投入保障機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意見》提出,加快出臺資歷框架標準,建設國家學分銀行,促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縱橫貫通,加快建立學習成果認證機制。要積極探索與終身學習相適應的微專業、微證書、課程碩士等學習新形態和數字文憑新體系,促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與繼續教育融合發展。

終身學習公共服務體系是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的支撐體系,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要體現。《意見》提出“加快構建終身學習公共服務體系”,要通過數字賦能,打破部門藩籬、教育壁壘,消弭城鄉、區域、羣體面臨的資源落差,提供公平優質的終身教育公共服務,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意見》提出“加快建設新形態國家數字大學”,要發揮我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教育系統合力、聚國內外優質資源、乘數字化智能化之勢,堅持國際領先、國家戰略、數智特色、錯位發展、品牌引領,面向學習者終身能力提升的需求,走多元合作創新發展之路,探索未來學校、未來課堂、未來學習中心建設,構建“人工智能+教育”高等教育新範式,搶佔世界數字教育制高點。《意見》提出“完善國家開放大學體系”。辦學45年來,國家開放大學走出了一條紮根中國大地、適合中國國情、富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大學發展之路,累計招收高等學歷教育學生2572萬人,開展社會教育培訓超過20億人次。要更好發揮國家開放大學體系的學習型社會建設主力軍作用,一體化協同推進數智賦能開放教育教學綜合改革和教學質量提升,堅持學歷與非學歷教育並舉,創新發展社區教育,助力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社區建設。《意見》提出“建好國家老年大學”,要進一步完善國家老年大學建設體制機制,將其加速建成老年教育的“主渠道”、主動健康的“強導向”和銀髮經濟的“催化劑”,全方位滿足3.1億銀髮羣體的學習需求。通過數字賦能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攜手構築學習型社會新圖景。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22日 第02版

作者:國家開放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王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