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數字教育大會 數智驅動終身教育變革——數智賦能大規模個性化終身學習平行會議觀察
活到老學到老、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這些既承載着中國人幾千年的教育追求,又體現着全人類共同教育願景的理念,藉助數字技術的革新力量,正逐步變成現實生動的教育圖景。
數智技術將如何驅動終身教育變革?又會帶來哪些潛在挑戰?世界各國如何應對?5月15日,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數智賦能大規模個性化終身學習”平行會議上,來自各國的專家學者展開了探討。
賦能:遠程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
會上,專家學者普遍認爲,在數智時代,通過互聯網觀看視頻或直播,聽教師講授以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遠程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是教學網絡的絕對中心,而在智能時代有4個典型主體,即虛擬學生、虛擬教師、人類教師和人類學習者,這很可能是今後智能時代典型的教育教學模式,必然會成爲一種常態。”華中師範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教授吳砥說。
吳砥認爲,事實上,遠程學習教育中“一人一學伴”“一人一助教”已經成爲現實,爲遠程學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強大支持。
湖北開放大學校長陳志祥介紹,利用5G和AI技術,“自動線設備安裝與調試”等課程被拆解爲5000多個知識節點,基於學員畫像,AI動態規劃學習路徑,使農村學員側重“農機電路檢修”,城市學員強化“工業機器人編程”,課程完成率提升28%。
“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智能技術支撐下,學習者可以獲得更具個性化的學習內容推薦,更優化的學習路徑,更靈活的學習環境,師生互動和指導效率也將提高。”印度尼西亞三寶壟國立理工學院副校長迪尼塔•拉特納•庫蘇瑪斯圖蒂認爲。
挑戰: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與會專家認爲,儘管應積極擁抱數智技術對教育範式的變革創新,但也應看到目前新技術在應用中與教育教學還缺乏深度融合。
“藉助前沿技術的學習體驗,只有經過審慎思考、巧妙設計、符合教學邏輯且真實應用時,才能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否則這些技術可能淪爲曇花一現的潮流,缺乏實質教育價值。”泰國格樂大學副校長查蘭·馬盧利姆指出,在數智教育時代,應堅守“以人爲本、以人工智能爲輔助”的教育理念。
香港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發展院院長鬍祥恩認爲,應該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有效性。“研究發現,人工智能在‘機會’和‘認知’領域最有效,在‘動機’‘情感’和‘社會’領域,人類仍占主導地位,這些領域需要共情、目標感和文化契合。”胡祥恩表示,即使在“認知”領域,人工智能也存在侷限性,尚無法像人類教師那樣在複雜概念或模糊情景中深入剖析學習者的誤解。
“應平衡人類智慧和人工智能使用,確保人工智能補充而非替代人類互動,否則技術的發展對學習成果也會有負面影響。”胡祥恩說。
方案:跨越數字鴻溝的全球行動
與會專家學者還高度關注如何用數智技術構建更包容、更公平的教育生態,解決“數字鴻溝”或“人工智能鴻溝”。
“在非市中心的地區,南非只有37%的人能接觸網絡,剩下的大多數就被數字時代拋下,但他們真正需要機會”。南非高等教育與培訓部副部長布提·馬納梅拉介紹,因此,南非正在構建統一協調包容的繼續教育體系,向所有人免費提供數字教育課程,同時緊密追蹤勞動力市場需求,調整數字課程內容,讓年輕人平等地獲取學習和發展的機會。
作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習型城市獎獲得城市,武漢在會上分享了武漢各個人羣如何便利獲取學習資源。
武漢市副市長孟暉介紹,武漢爲老年人定製了銀齡數智課堂,幫助他們跨越數字鴻溝;對年輕職場人士開設了江城夜校線上課程,助力他們實現職業躍遷;爲剛來武漢的新市民打造雲上學堂,助其融入城市生活。“數智教育正在給每個個體成長的可能。”孟暉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歐媚)
作者:歐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