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來襲,中國高校教育數字化如何真正起效?

“民辦高校作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陣地正面臨着兩大現實的課題:一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正在重塑邊界。單一技能型的人才將逐漸讓位於數字複合型人才,甚至現行的產業將會被AI重構。產業升級對人的知識結構、創新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二是當Z世代的數字原住民進入到校園。新一代學習者習慣在數字環境下獲取信息,構建認知,他們更渴望更具互動性、個性化、主動性的學習體驗。”

4月18日,李連寧在中國民辦教育協會高等教育數字化專業委員會第一屆理事會暨首屆高等教育數字化創新發展論壇上拋出如上觀點,他認爲,這兩點的“前後夾擊”要求必須以數字化手段重構教育場景,而這一問題也不僅僅存在於民辦高校。

李連寧是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常委會副秘書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名譽會長。2000年,他在教育部就啓動了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在人大工作的十幾年間,分管人大系統的信息化建設。他對於數字化浪潮下,尤其是當前AI影響下教育場景的建設長期保持關注。

“我們要有一定的危機感來面對數字化浪潮,從課程設置到教學模式,從教師的發展到實踐平臺,都需要進行系統性的創新重建。我們的教育供給,能否趕上這樣的一個浪潮,及時的轉型升級、更新換代,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特別在學齡人口銳減的未來發展形勢下,這甚至關係到未來的生死存亡,關係到我們是否會被棄爲側畔千帆的沉舟。”

李連寧提出了高等學校在數字化轉型之中面臨的幾點共性挑戰:優質課程資源難以共享,虛擬教研平臺各自爲政,智慧校園建設標準模式不一;區域校際的數字化水平參差不齊;這些問題的破解,單靠一所學校是難以實現的,需要全行業凝聚共識,協同攻關。建立資源共享的數字共同體,讓AI技術運用於優質教育資源建設,在更大的範圍內分享。

更爲重要的是,需要讓每一所學校能在轉型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座標。

4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將全面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佈局。根據文件要求,中國將重點建設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完善多模態語料庫,構建高質量教育數據集,同時強化算法安全評估機制。

《意見》也專門提出,在資源擴容方面,讓優質教育“人人可享、處處可達”。不斷推動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更新資源,爲廣大師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信息共享,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集中上線系列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幫助師生更好擁抱智能化時代。

李連寧認爲,具體的做法是,要探索標準共建的協同機制,在智慧校園建設、在線教育質量評估、數字化教師發展、師資認證等領域形成共識的行業規範,同時要搭建校際協作的創新網絡,讓先進技術和經驗得以共享。

核心仍然是迴歸教育的本質:要以人爲中心。從批量生產到精準育人,高校的教育範式需要被重塑,作爲企業與高校的橋樑,多重因素的困擾需要精準滴灌的解決方案。對接企業技術發展的前沿和真實場景,找到一校一策的解決方案。進而甚至可以發展爲面向全體社會人員終身教育的平臺——呵護“人的全面發展”。

“教育的數字化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疊加,不是教育加AI技術,而是一種重構的教育的範式。”李連寧表示。

以民辦高校爲例,因體制改革而生,肩負着培養多樣人才,滿足多元需要的重任。相比公辦教育,民辦教育在體制上具有更爲靈活的優勢,可以有效彌補人力資本投資前移過程中公共投資的不足,涵蓋人的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可在人口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發揮更廣泛的作用,也有機會成爲應對AI挑戰的利器。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吉利人才發展集團CEO陸丹同日表示,AI給教育帶來三個機會,即教育平權、效率的提高以及教育的創新。

有關教育的創新也需要釐清以下的邏輯:技術是非常好的工具,但是需要和業務的邏輯、方法路徑高度結合,才能真正驅動教育的發展。空對空只能是泛泛而談,無法帶來切實的改變。

他觀察到這樣的趨勢,相比買地起樓購置設備,大學在人工智能方面着重教育質量和水平提高的投入產出比要高很多。另外,包括民辦教育在內的高等教育領域亟需找到產教融合的道路。

經過過去四年的實踐,陸丹認爲未來AI主攻的方向是,由創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的邏輯、業務邏輯來主導,由AI支持建立教育體系的變革則是由更多的優秀教育者創建更多的優質智能體,供給整個的教育資源。教育的穩定與平衡態,現已被迅速打破,大學將被重塑爲巨大的智能體。

若非如此,僅將AI作爲智能助手,並不是無用,而是效率不高,反而會放大某些負面的因素。

陸丹認爲,在“教育垂直模型訓練應用”“教學全要素全過程?”“教、學、研、管、服、評大學運行全流程”統一在教育改革新理念之下走出一條可行之路,已成爲當務之急。

他呼籲建立起智能教育共同體,通過專委會平臺整合優質資源,打造可複製的智能教育解決方案;同時,聚焦核心場景,優先佈局課程體系重構、教師角色轉型、數據隱私保護等關鍵領域。

據悉,由吉利人才發展集團、海南芯位教育研發的“蜜線2.0”“芯位培訓”“芯位校園智慧”等系列產品,正在上述方面努力,以此推動全新的“智教”“智學”“智評”的研發與實踐。

上海市計算機學會理事長、華東師範大學原副校長周傲英則認爲,人工智能時代需要新的教育理念,而目前有關教育科技的研究還在“ABC(基礎技術堆砌)階段”。

“教育科技需從ABC階段走向‘ABCDE融合創新’(AI+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構建真正服務於‘人的發展’的智慧教育生態,爲民辦教育在全球數字化競爭中開闢新賽道。”周傲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