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如何避免“硬輸出”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強調:“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啓智潤心、激揚鬥志。”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發揮其應有作用,必須注重方式方法,切實改進教學效果。

在對教學內容的組織和輸出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趣”,既要有深入的理論思考,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又要有通俗曉暢的表達,讓學生聽得懂、信得過;既要講清理論出處,又要講清理論用處,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爲其澄清困惑。以面向高校本科生的幾門思政必修課爲例,不同的課程,教師努力的側重點略有區別。簡單來說,可總結爲“上得去、下得來、進得去、出得來”。

首先,“德法課”(即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要能上得去,以清晰說理代替簡單說教。高校“德法課”不能滿足於老生常談講一般性的大道理,還應在理論深度上不斷髮力;不僅要以情動人,更要能以理服人;在注重價值塑造的同時,要有紮實的知識傳授和思維訓練。

其次,“原理課”(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要能下得來,即超越典籍、紮根現實。“原理課”一直被認爲是理論性最強的思政課,但不少學生會產生困惑:理論高度是有了,用處是什麼呢?學習這些理論,可以解釋和解決什麼現實問題?因此,“原理課”要增強實踐關懷、注重問題導向。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要讓相關理論“說中國話”“答中國事”,使學生知道“原理課”也可以接地氣、好理解、有大用。

再次,“綱要課”(即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要能進得去,引導學生超越故事、理解時代。“綱要課”可以是故事性很強的課程,英烈故事或歷史軼事往往引人入勝、感人至深。但“綱要課”不能僅限於講故事,還是要回到那個時代,講清事件背後社會演進的邏輯和道路選擇的必然性。

最後,“概論課”(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要能出得來,引導學生理解話語背後的深意。“概論課”中的官方文件和重要講話等素材足夠豐富,但是教學不能只做話語的搬運工,對“說得對”的內容,也要進一步論證“說得有理”才行,從而真正實現以理服人,用邏輯的力量打通“進頭腦”的“最後一公里”。

高校思政課教師需要在立場觀點上引導學生,但是在表達方式方面,卻可以虛心向學生學習,減少語言代溝和“硬輸出”,做好“從教材語言向教學語言”的轉換。教材爲了確保準確性、權威性,難免具有理論化甚至文件化的風格,這些書面語言用於教材閱讀是沒有問題的,但若直接用於課堂表達,則往往被詬病爲太過刻板。

“語言先入耳,道理後入心”,對高校思政課教學而言尤其如此。“入耳”的問題,一直是影響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先決性問題。畢竟,到課率不難保證,但是擡頭率、點頭率問題卻不好解決。列寧曾說過: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簡單明瞭。要想實現馬克思主義大衆化,就要實現馬克思主義通俗化。當然,教學語言的通俗化不等於庸俗化,要做到活潑不失準確,收放有據、張弛有度。高校思政課教學要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就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語言:首先要用學術語言把學理講深,讓學生學有所得;其次要用邏輯語言把哲理講透,讓學生聽得懂;最後要用生活化語言把道理講活,讓學生記得住。

在教學技巧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學就像打檯球,角度和力度同樣重要。教無定法,每個教師都有自成一體的教學技巧和教學風格。就算是同樣的講稿,不同教師講出來也有不同的效果。儘管如此,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還是有一些共性的教學設計和技巧。筆者認爲,有以下五點教學技巧可供參考。

第一,善於導入。讓學生擡頭,是讓學生點頭的前提。課程導入能起到“定場詩”的作用,循循善誘的導入方式,對於課程的成功至關重要。毋庸諱言,有些學生是帶着“傲慢與偏見”來到高校思政課堂的,教師的有效“定場”,應當具有代入性,引導學生放下固有偏見,平和地參與到教學進程中。當然,課程導入必須服務於教學內容,不能只爲了博眼球而搞噱頭。

第二,巧用比喻。比喻是最鮮活、最有穿透力、最富有生活經驗的修辭方式之一。很多時候,只要將學生熟知並深信的事例、邏輯,對接上需要闡明的理論內容,就會具有很強的說服力。用生活化的語言將抽象的理論形象化、枯燥的道理生動化,能夠起到一語中的、一針見血的效果。

第三,注重對比。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適時加入對比,不但可以增加教學的知識屬性,拓展知識廣度和深度,也更加符合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主旨,引導大學生在多元觀點、價值觀、思潮、意識形態的對比中發現不同,作出正確選擇,建立認同、培養自信。

第四,加強思辨性。高校思政課教學不能只輸出價值,不輸出理由。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增強理性思辨能力和問題意識,讓學生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先有深刻認知,後有堅定認同。

第五,精用案例。案例教學是高校思政課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要特別注意的是,案例和理論教學應保持合理配比,避免案例教學內容過多,喧賓奪主。講解案例時,除了關注其知識屬性,更要注重從價值導向層面深入挖掘內涵。

總之,高校思政課教學只有着力把學理講深、把哲理講透、把道理講活,才能讓學生有收穫、聽得懂、記得住,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

(作者系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