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如何在數字化時代“教出未來”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璟瑄 記者 張渺)5月24日,在長春舉辦的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論壇的平行論壇之一——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的實踐與創新論壇上,來自10餘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圍繞高等教育數字化的體系化推進、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系統、個性化人才培養與智慧課程建設等議題開展研討。
“數字化不僅是數字應用,更是教育生態的重構,該如何實現技術與育人深度融合?”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丁世海向在場嘉賓拋出這個問題。他表示,數字化是破解高等教育資源不均衡,教學模式單一,人才培養適配性不足的關鍵路徑。數字化戰略不能僅停留於單點突破,而應構建涵蓋頂層設計、基礎設施、資源供給、教學改革、評價體系的全鏈條生態。
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楊宗凱指出,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在於“化”,建設與應用僅佔20%-30%,底層邏輯變革纔是核心。他舉例稱,學校打造的智慧教室和校外辦學設施在“物理空間”上看似是分散的,但通過數字孿生之後在“網絡空間”上是一體的,“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的開放融合產生化學反應,就可以通過混合課堂、翻轉課堂、探究式課堂等模式實現教育流程的再造”。
談到高等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必然少不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愈發重要的影響。在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張軍看來,AI對教育的價值不僅是“賦能”,更是“指數級蝶變”。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教育模式、豐富教學知識、提升人才培養動力,才能讓教育的基礎“X”永遠大於1,促進AI有效發揮“X的多次方”的指數級增長。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在結構性表達和知識存儲方面超越了人類,這也給教育的過程和教師的角色帶來挑戰。對此,張軍表示,人工智能不會假設,這是它的短板,“我們需要教會學生提問的能力,培養思辨意識,來彌補人工智能的不足”。
“AI大模型主要賦能傳授知識,但教育是一個心靈啓迪另外一個心靈的過程,關鍵是‘育’。”楊宗凱表示,在人機結合的時代,今後人類的教師要更加重視“育”,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價值。
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探索數字賦能大規模因材施教、創新性教學的有效途徑,主動適應學習方式變革。以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數字化技術,正在幫助高校加快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因材施教是我們期待的結果和狀態,在人工智能沒有大規模應用的時代,實施起來難度大、成本高。”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曾國強認爲,近兩年AI大模型技術的推廣應用,爲大規模的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性。
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李正也表示,當下最關鍵是要用AI技術重構教學場景,構建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融合的學習空間綜合體,爲學生提供精準化輔導,定製創新性學習服務,從而滿足學生的自主以及多元化學習需求。
今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其中提出建設一批高校智慧課程。多位專家也在分享中提到,智慧課程是數字化時代個性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智慧課程的特點首先是數據驅動和資源整合的前沿性;其次是智能技術驅動,要讓教學模式創新;最終爲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在吉林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王醫術看來,智慧課程重點關注的是要達到怎樣的專業培養目的。她認爲,智慧課程的邏輯,是在技術加持下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把內容“聚木成林”,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
“學習的本質是學生自我的學習。”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蔣玉龍提出,在智慧化條件下,教師未來要做的是建立高效的教學組織過程,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的具體目標“高效地忙起來”,這是未來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
“AI只是工具,教育才是靈魂。我們作爲老師必須要融思政、融前沿,塑造價值觀,還要搭配實踐,實現從傳授知識到提升能力的轉化,這纔是智慧課程中最重要的部分。”王醫術說,“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可替代。決定世界未來的不是技術,而是技術背後的人。”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