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教育數字化,未來這樣發力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於忠寧
爲開闢教育發展新賽道,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提出全面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的變革,推動學科專業數字化升級和科研範式變革。記者從教育部獲悉,接下來將從推進集成化、全面推進智能化、大力推進國際化等方面發力,大力推進教育數字化。
“優質教育資源更足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馬麗介紹,近年來寧夏融合對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構建起了國家、省、市、縣、校五級貫通的智慧教育體系,聚合起豐富多樣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有力突破了時空的限制,讓廣大師生無論身處何時、身處何地,都能便捷地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有效彌合了數字鴻溝,促進了教育公平。
寧夏地處西北內陸,是中西部教育的一個生動縮影。受益於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不少地區探索以數字化破解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難題的有效路徑,推動基礎教育在優質均衡發展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新的階段如何建強用好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意見》提出要深入推進集成化,從完善資源的佈局、升級服務功能等方面着手建強國家平臺,從開展全域的應用、推進數據治理等場景着手用好國家平臺,不斷強化國家平臺對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支撐作用。
爲進一步激活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的潛能,《意見》提出了要加強人工智能等前瞻佈局,推動學科專業、課程教材、教學等數字化的變革,以師生爲重點提升全民的數字素養與技能,全面支持教育決策和治理,賦能教育評價改革,鮮明提出了加快建設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推動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意見》強調,面向數字經濟和未來產業發展,優化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設置,面向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數字轉型的需要,動態調整職業教育專業,推動科研範式變革,完善知識圖譜,構建能力圖譜,推動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的智能化升級。以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科研範式變革,提高科研組織效率,提高成果轉化效率,衍生學科增長點,助力建設一批新興學科、交叉學科。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周大旺介紹,要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教學的全要素過程。推動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應用,實現大規模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推動教育理念更新和模式的創新。
周大旺表示,要讓優質教育“人人可享、處處可達”。不斷推動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更新資源,爲廣大師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信息共享,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集中上線系列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幫助師生更好擁抱智能化時代。
如今,數字技術不斷衝擊與顛覆着我們對教育的認知與實踐。“教育何爲、教育向何處去”,已成爲全球共同思考的時代命題。爲進一步擴大我國對全球數字教育發展的影響力和貢獻力,《意見》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國際化,從資源的共建共享、人才的聯合培養、教育的協同治理等方面深化國際合作,塑造中國數字教育的國際品牌。
“要利用好世界數字教育大會開展主場外交,推動世界數字教育聯盟實體化運行,形成長效機制,不斷擴大我們的國際朋友圈。”教育部教育數字化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楊宗凱表示。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