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關注 | 教育部等9部門發文,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在總結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實施三年來相關經驗的基礎上,對未來一個階段推進教育數字化進行了全面部署。
教育部等九部門關於加快推進
教育數字化的意見
教辦〔2025〕3號
爲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教育數字化爲重要突破口,開闢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發展新優勢,全面支撐教育強國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及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關於教育數字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堅持應用導向、治理爲基,秉承聯結爲先、內容爲本、合作爲要,聚焦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受益面,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加快形成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助力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爲有效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工作中要做到:堅持立德樹人,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提高網絡育人能力。堅持應用導向,以深度應用引領教育高質量發展。堅持數字賦能,推動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和教育治理整體性變革。堅持以人爲本,着力培養學生高階思維、思考判斷能力、實踐能力。堅持改革創新,主動順應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趨勢,健全適應數字化發展的制度體系。堅持統籌規劃,試點先行,強化部門協同、央地聯動、區域協調,鼓勵社會參與。堅持安全發展,築牢可信可控安全屏障。堅持開放合作,深化國際交流,增強中國數字教育全球影響力。
二、深入推進集成化,建強用好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
(一)完善國家智慧教育“四橫五縱”平臺資源佈局。以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國家平臺)爲樞紐,集成各級優質平臺、資源、服務,逐步實現入口統一、資源共享、數據融通。圍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四大領域和德智體美勞五大版塊建設匯聚精品資源。鼓勵各地各校、行業企業發揮優勢開發精品資源。基礎教育建設覆蓋國家課程教材、適配不同學情的精品課程資源和科學教育、文化藝術資源。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建設覆蓋各學科的精品數字課程、虛擬仿真實習實踐、學位論文與實踐成果等資源。增加思政、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特殊教育、語言文字等資源供給。建設覆蓋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老年教育、職業能力提升等終身教育資源。提升平臺智能化水平,增強平臺開放性,創新資源新形態,增強資源交互性,實現個性化智能推薦。完善資源開發、上線、應用、評價和退出全生命週期管理機制。建立資源評價標準,分級分類開展動態評價,完善專家評估和用戶反饋機制,實行數字資源收錄和收藏證書制度,推進資源精品化、體系化、專業化,構建高質量資源供給生態。
(二)持續升級國家平臺公共服務功能。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擴大教育公共服務“一網通辦”事項。優化招生入學、考試評價、學籍查詢、學歷學位認證、教師資格查詢、普通話等級證書查詢等服務,優化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爲大學生實習就業和行業企業招聘提供優質服務。優化出國留學全程在線服務,提升便捷性。
(三)推進國家平臺全域深度應用。制定工作指南,明確省市縣校各級工作重點和推進機制,遵循不同學段特點和規律制定應用策略,提升應用成效。推動各省(區、市)制定整體推進區域教育公平優質發展數字化解決方案,實現省內平臺、資源、服務與國家平臺互聯互通。深入實施“同上一堂好課”、慕課西部行2.0計劃、讀書行動等,傾斜支持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脫貧地區。推進“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常態化應用,拓展備課授課、作業管理、班級管理、考覈評價、家校溝通、課後服務等高頻場景應用。深化名師線上工作室等建設,完善在線教研機制。
(四)推進教育數據集成和有效治理。建好國家教育大數據中心,統一數據標準和接口標準,建設跨層級、跨地域、跨部門教育數據共享網絡,暢通數據循環。推動教育與國家人口、空間地理、經濟社會、行業產業等數據互聯互通。加強數據集成,打通學校、學生、教師全鏈條管理信息系統,逐步實現“一數一源”,深挖教育數據富礦,構建大數據賦能教育治理新體系。
(五)加快構建終身學習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學習型社會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構建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加快出臺資歷框架標準,建設國家學分銀行,促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縱橫貫通。加快建立學習成果認證機制,探索建立基於學分制的終身學習學歷學位授予機制。建好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終身教育板塊。加快建設新形態國家數字大學,探索線上非學歷、學歷教育學分認證及學歷學位授予新機制。完善國家開放大學體系,建好國家老年大學。
三、全面推進智能化,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
(六)加強人工智能等前瞻佈局。加快建設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完善教育領域多模態語料庫,構建高質量自主可控數據集。強化算法安全評估,確保正確價值導向。佈局一批前瞻性研究課題,有序開展人工智能應用試點,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場景新範式,推動大模型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推動思政、科學教育、美育、心理健康等領域及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專題大模型垂直應用,培育應用生態。
(七)推動學科專業數字化升級和科研範式變革。面向數字經濟和未來產業發展,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超前佈局數字領域學科專業,一體化推進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面向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數字轉型需要,動態調整職業教育專業,賦能產教深度融合,服務“一體兩翼”建設和高技能人才培養。以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科研範式變革,提高科研組織效率,提高成果轉化效率,衍生學科增長點,助力建設一批新興學科、交叉學科。
(八)推動課程、教材、教學數字化變革。完善知識圖譜,構建能力圖譜,深化教育大模型應用,推動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智能化升級,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全要素全過程,推動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統籌推進大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一體化,建設“通用+特色”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建設一批高校智慧課程,開好中小學信息科技相關課程,鼓勵開設人工智能特色課程。制定數字教材建設和管理指導意見,分領域分專業研發一批示範性精品數字教材,支持地方、學校和企業開發數字教材。探索建設雲端學校、智造空間、未來學習中心,建設“人工智能+X”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構建新型教學組織形態,促進學習方式變革。構建“一站式”數智學生社區。通過智能學伴、數字導師等探索人機協同教學新模式,實現人工智能驅動的大規模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和質量。
(九)以師生爲重點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深入實施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提升網絡文明素養、數字道德倫理。制定完善師生數字素養標準和人工智能應用指引,開展素養提升實踐活動和調查評估,提升數字素養與人工智能應用水平。建立大中小學銜接的數字素養培育體系,將數字素養納入綜合素質評價。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將數字素養融入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建立輪訓制度,提高教育管理幹部、學校管理者數字素養。
(十)全面支持教育決策和治理。加快建設“教育數字地圖”,支持開展趨勢預測、規劃決策、風險預警。建設基礎教育學位預測預警模型,支持優化教育資源佈局。建設國家人才供需對接大數據平臺,支持動態調整優化專業佈局、學科設置和招生規模,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建設全國學科大數據信息資源庫,建立基於大數據的學科發展監測體系。提高教育財務數字化信息化管理能力,加強教育經費使用監管。
(十一)賦能教育評價改革。建立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評價機制,面向學校、教師、學生等不同主體,完善結果評價,開展多維度的過程評價、增值評價和綜合評價。推動實現教學全過程、發展全要素伴隨式數據採集,開展精準畫像。強化全面發展育人導向,推進數字化賦能考試評價改革。推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考試的數字化試點。實現高校教學、科研、管理、服務數據共享,推動院校、學科、專業評估數字化轉型。
四、大力推進國際化,持續增強數字教育國際影響力
(十二)推動數字教育資源國際共建共享。搭建多邊、多層級的數字教育國際合作對話機制,構建數字教育國際合作體系。建好國家平臺國際版,豐富國際課程資源,加強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平臺對接,探索設立國別專區。持續實施“慕課出海”行動,推動與國外知名高校共建高水平課程。賦能“魯班工坊”等職教出海項目建設,依託職教海外辦學機構、高校海外學習中心、企業海外培訓中心等爲發展中國家培養“數字+技能”複合型人才。豐富中文數字學習資源,建好中文聯盟,提升國際中文教育覆蓋面。
(十三)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教育品牌。持續辦好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大會、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會議,建好用好世界數字教育聯盟、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盟。辦好數字教育國際期刊,遴選數字教育全球示範案例,定期發佈中國智慧教育藍皮書、全球數字教育發展報告及指數、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及指數,推動形成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的世界樣板。
(十四)賦能人才國際化培養。合作共建數字課程、數字實訓基地與虛擬實驗室,推進人才國際化聯合培養,加強開放科學和技術合作。建立數字學習學分互認機制,依託國家數字大學與國外高校開展數字學歷互認試點,探索人才培養新路徑。建好數字教育海外學習中心,重點支持面向發展中國家開展數字技術能力培訓。共建教育數字化國際智庫,培養國際智庫人才。
(十五)積極參與全球數字教育治理。主動參與數字教育相關國際組織,積極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合作,推動建立國際數字教育發展共同體。積極參與數字教育國際議程、規則、標準制定,推動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師生數字素養、數字教育安全倫理等方面標準成爲國際共識。
五、健全教育數字化保障體系
(十六)完善基礎設施。積極運用“兩新”等國家支持政策,升級教育數字化基礎設施。推動公共網絡、算力和雲資源向教育應用傾斜。建立區域、高校算力資源共享機制。推進智慧校園標準化建設,逐步普及教學智能終端。推進IPv6規模部署及應用,推動中小學校合理擴容出口帶寬,滿足教育需求。引導學校支持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校園無線網覆蓋。加快建設教育專網,探索建設教育行業雲,有序推動教育應用上雲。
(十七)健全標準規範體系。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標準制修訂,形成覆蓋數字教育軟硬件環境、平臺工具、數字資源、教育數據、網絡安全等方面標準規範。加強教育平臺對中文編碼字符集強制性國家標準的支持。制定平臺管理、支持服務質量保障標準。推動國家、地方、行業、企業、團體有關教育數字化標準的有機銜接。
(十八)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堅持公益性原則,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政府、社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做好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購買優質數字資源和服務等經費保障,對農村、邊遠地區視情給予傾斜支持。基礎電信企業對各級各類學校的網絡使用資費給予優惠。統籌利用市場融資等多種渠道,引導社會資本支持教育數字化發展。學校加強經費統籌,保障教育數字化支出。構建全國統一的數字教育資源供給大市場,引導企業研發符合應用需求的數字化教育產品和解決方案,保護資源貢獻者知識產權。
(十九)建立應用評價激勵機制。堅持以應用爲導向,分級分類開展教育數字化建設應用成效評價,納入學校辦學水平評估。在國家教學成果獎等設立數字教育項目,將數字化應用作爲申請國家有關教育教學獎項的前置條件,納入學校和教師評優評先內容。發佈國家教育數字化年度報告。
六、築牢教育數字化安全屏障
(二十)保障重點平臺高質量運行。提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平臺體系保障能力。嚴格資源內容審覈制度,落實平臺主體責任,堅持提供必審、上線必審、更新必審、審必到位原則,確保政治性、導向性、科學性、適用性、規範性、時效性、公益性。構建多部門協同的重點時期保障機制,定期組織開展安全評估和檢測。
(二十一)構建網絡安全防護體系。依託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建立教育領域身份和數據可信體系,強化實名管理。全面落實教育數據全生命週期安全防護,強化核心和重要數據防篡改、防泄露、防濫用能力。加強未成年人個人信息保護,組織開展個人信息保護合規審計。全面落實網絡安全責任制,做好網絡安全等級保護。
(二十二)強化人工智能安全保障。建立“人工智能+教育”安全保障制度。落實人工智能算法與大模型備案機制,探索建立算法安全評估制度,有效規避網絡攻擊、信息繭房、算法霸權、依賴成癮等問題。堅持以人爲本、智能向善的數字倫理準則,加強對智能教育產品、工具、服務監管,規範人工智能應用進校園管理。
七、加強組織實施
健全教育數字化領導體系、運維機制和評價機制。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教育部門負責制定總體方案,具體推進實施;網信、公安部門負責加強教育數字化領域意識形態和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監管及信息技術發展應用,打造健康向上網絡環境;發展改革、財政部門負責對教育數字化項目和經費予以支持;科技部門負責加強重點領域科研佈局,以人工智能技術推進科研範式變革;工業和信息化、數據管理部門負責推動教育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數據互聯互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負責制定國家資歷框架,協同推進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各地各校把教育數字化作爲一把手工程,省級教育部門加強統籌實施,抓好系統培訓和領導力培訓,提升認知能力和執行能力,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大膽試點,積極開發個性資源,推進創新應用,探索教育數字化助推教育公平優質發展新路徑和教育教學新方法、人才培養新模式。建好教育數字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加強研究和指導。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育數字化管理和技術支持隊伍。宣傳推廣各地各校有效做法和經驗。
教育部 中央網信辦
國家發展改革委 科技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財政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國家數據局
2025年4月11日
單位簡介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中物聯”)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中國唯一一家物流與採購行業綜合性社團組織,前身是國家物資部。政府授予中物聯科技、行業統計和標準制修訂等項職能,與國家統計局共同發佈採購經理人指數(簡稱PMI),組織開展A級物流企業評估工作,參與國家政策和行業規劃相關工作,是全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是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單位、是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單位和全國物流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單位。
教育培訓部(北京中物聯物流採購培訓中心)是中物聯直屬部門,承擔物流行業人才培訓認證工作,開展物流師、採購師、供應鏈管理師等行業從業人員職業能力等級認證和聯合國ITC項目培訓與認證;承擔教育部物流教指委和物流行指委秘書處工作,承擔中物聯物流與供應鏈人力資源專業委員會秘書處工作;北京中物聯物流採購培訓中心是國家首批1+X證書制度試點5家培訓評價組織之一,是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是首個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國家級行業協會培訓中心。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物流與供應鏈人力資源專業委員會(“人資委”)是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下設專業委員會之一,人資委主要工作包括深入研究物流業人才需求與供給狀況,提供政策建議,制定物流與供應鏈人力資源發展戰略,建設和完善物流與供應鏈人才培養體系、知識體系和標準體系,推動行業人力資源規劃與開發,開展諮詢服務,助力物流與供應鏈企業人才隊伍建設。
中物聯物流與供應鏈教育研究院(“研究院”)是中物聯從事物流與供應鏈領域教育理論創新、專業諮詢與院校服務的研究機構。研究院依託中物聯平臺優勢、組織優勢和專家智庫優勢,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需求,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深耕物流與供應鏈教育理論創新和典型實踐,推動物流與供應鏈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研究院的業務範圍是:開展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理論研究;承接政府、院校、行業企業研究課題;開展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第三方評價工作;爲院校專業建設與發展提供數字化、定製化項目諮詢與服務。
中物靈境是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物流教指委、物流行指委經過3年的投入與研發,於2024年9月推出的首個物流、採購與供應鏈領域教育與培訓人工智能專用大模型。目前中物靈境已經應用在中物聯物流師、採購師、供應鏈管理師、碳排放管理師等多個認證項目的培訓認證中,學員可以藉助中物靈境來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並賦能個人職業成長;多所高校依託中物靈境在知識圖譜與能力圖譜構建、AI助教、學生自主學習、教材開發、教學資源庫建設等方面開展實踐應用;中物聯還與多個央國企開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合作,爲行業和企業的大模型提供知識底座和技能底座。用戶可以通過cflp.ai訪問中物靈境及相關應用。
更多內容請掃碼諮詢AI助手
"標題": "教育部等九部門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文件編號": "教辦〔2025〕3號","發佈時間": "2025年","正文": "爲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教育數字化爲重要突破口,開闢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發展新優勢,全面支撐教育強國建設,提出如下意見。一、總體要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及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關於教育數字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堅持應用導向、治理爲基,秉承聯結爲先、內容爲本、合作爲要,聚焦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受益面,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加快形成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助力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爲有效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提供有力支撐。工作中要做到:堅持立德樹人,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提高網絡育人能力。堅持應用導向,以深度應用引領教育高質量發展。堅持數字賦能,推動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和教育治理整體性變革。堅持以人爲本,着力培養學生高階思維、思考判斷能力、實踐能力。堅持改革創新,主動順應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趨勢,健全適應數字化發展的制度體系。堅持統籌規劃,試點先行,強化部門協同、央地聯動、區域協調,鼓勵社會參與。堅持安全發展,築牢可信可控安全屏障。堅持開放合作,深化國際交流,增強中國數字教育全球影響力。二、深入推進集成化,建強用好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一)完善國家智慧教育“四橫五縱”平臺資源佈局。以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國家平臺)爲樞紐,集成各級優質平臺、資源、服務,逐步實現入口統一、資源共享、數據融通。圍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四大領域和德智體美勞五大版塊建設匯聚精品資源。鼓勵各地各校、行業企業發揮優勢開發精品資源。基礎教育建設覆蓋國家課程教材、適配不同學情的精品課程資源和科學教育、文化藝術資源。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建設覆蓋各學科的精品數字課程、虛擬仿真實習實踐、學位論文與實踐成果等資源。增加思政、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特殊教育、語言文字等資源供給。建設覆蓋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老年教育、職業能力提升等終身教育資源。提升平臺智能化水平,增強平臺開放性,創新資源新形態,增強資源交互性,實現個性化智能推薦。完善資源開發、上線、應用、評價和退出全生命週期管理機制。建立資源評價標準,分級分類開展動態評價,完善專家評估和用戶反饋機制,實行數字資源收錄和收藏證書制度,推進資源精品化、體系化、專業化,構建高質量資源供給生態。(二)持續升級國家平臺公共服務功能。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擴大教育公共服務“一網通辦”事項。優化招生入學、考試評價、學籍查詢、學歷學位認證、教師資格查詢、普通話等級證書查詢等服務,優化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爲大學生實習就業和行業企業招聘提供優質服務。優化出國留學全程在線服務,提升便捷性。(三)推進國家平臺全域深度應用。制定工作指南,明確省市縣校各級工作重點和推進機制,遵循不同學段特點和規律制定應用策略,提升應用成效。推動各省(區、市)制定整體推進區域教育公平優質發展數字化解決方案,實現省內平臺、資源、服務與國家平臺互聯互通。深入實施“同上一堂好課”、慕課西部行2.0計劃、讀書行動等,傾斜支持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脫貧地區。推進“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常態化應用,拓展備課授課、作業管理、班級管理、考覈評價、家校溝通、課後服務等高頻場景應用。深化名師線上工作室等建設,完善在線教研機制。(四)推進教育數據集成和有效治理。建好國家教育大數據中心,統一數據標準和接口標準,建設跨層級、跨地域、跨部門教育數據共享網絡,暢通數據循環。推動教育與國家人口、空間地理、經濟社會、行業產業等數據互聯互通。加強數據集成,打通學校、學生、教師全鏈條管理信息系統,逐步實現“一數一源”,深挖教育數據富礦,構建大數據賦能教育治理新體系。(五)加快構建終身學習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學習型社會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構建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加快出臺資歷框架標準,建設國家學分銀行,促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縱橫貫通。加快建立學習成果認證機制,探索建立基於學分制的終身學習學歷學位授予機制。建好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終身教育板塊。加快建設新形態國家數字大學,探索線上非學歷、學歷教育學分認證及學歷學位授予新機制。完善國家開放大學體系,建好國家老年大學。三、全面推進智能化,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六)加強人工智能等前瞻佈局。加快建設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完善教育領域多模態語料庫,構建高質量自主可控數據集。強化算法安全評估,確保正確價值導向。佈局一批前瞻性研究課題,有序開展人工智能應用試點,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場景新範式,推動大模型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推動思政、科學教育、美育、心理健康等領域及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專題大模型垂直應用,培育應用生態。(七)推動學科專業數字化升級和科研範式變革。面向數字經濟和未來產業發展,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超前佈局數字領域學科專業,一體化推進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面向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數字轉型需要,動態調整職業教育專業,賦能產教深度融合,服務“一體兩翼”建設和高技能人才培養。以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科研範式變革,提高科研組織效率,提高成果轉化效率,衍生學科增長點,助力建設一批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八)推動課程、教材、教學數字化變革。完善知識圖譜,構建能力圖譜,深化教育大模型應用,推動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智能化升級,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全要素全過程,推動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統籌推進大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一體化,建設“通用+特色”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建設一批高校智慧課程,開好中小學信息科技相關課程,鼓勵開設人工智能特色課程。制定數字教材建設和管理指導意見,分領域分專業研發一批示範性精品數字教材,支持地方、學校和企業開發數字教材。探索建設雲端學校、智造空間、未來學習中心,建設“人工智能+X”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構建新型教學組織形態,促進學習方式變革。構建“一站式”數智學生社區。通過智能學伴、數字導師等探索人機協同教學新模式,實現人工智能驅動的大規模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和質量。(九)以師生爲重點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深入實施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提升網絡文明素養、數字道德倫理。制定完善師生數字素養標準和人工智能應用指引,開展素養提升實踐活動和調查評估,提升數字素養與人工智能應用水平。建立大中小學銜接的數字素養培育體系,將數字素養納入綜合素質評價。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將數字素養融入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建立輪訓制度,提高教育管理幹部、學校管理者數字素養。(十)全面支持教育決策和治理。加快建設“教育數字地圖”,支持開展趨勢預測、規劃決策、風險預警。建設基礎教育學位預測預警模型,支持優化教育資源佈局。建設國家人才供需對接大數據平臺,支持動態調整優化專業佈局、學科設置和招生規模,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建設全國學科大數據信息資源庫,建立基於大數據的學科發展監測體系。提高教育財務數字化信息化管理能力,加強教育經費使用監管。(十一)賦能教育評價改革。建立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評價機制,面向學校、教師、學生等不同主體,完善結果評價,開展多維度的過程評價、增值評價和綜合評價。推動實現教學全過程、發展全要素伴隨式數據採集,開展精準畫像。強化全面發展育人導向,推進數字化賦能考試評價改革。推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考試的數字化試點。實現高校教學、科研、管理、服務數據共享,推動院校、學科、專業評估數字化轉型。四、大力推進國際化,持續增強數字教育國際影響力(十二)推動數字教育資源國際共建共享。搭建多邊、多層級的數字教育國際合作對話機制,構建數字教育國際合作體系。建好國家平臺國際版,豐富國際課程資源,加強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平臺對接,探索設立國別專區。持續實施“慕課出海”行動,推動與國外知名高校共建高水平課程。賦能“魯班工坊”等職教出海項目建設,依託職教海外辦學機構、高校海外學習中心、企業海外培訓中心等爲發展中國家培養“數字+技能”複合型人才。豐富中文數字學習資源,建好中文聯盟,提升國際中文教育覆蓋面。(十三)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教育品牌。持續辦好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大會、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會議,建好用好世界數字教育聯盟、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盟。辦好數字教育國際期刊,遴選數字教育全球示範案例,定期發佈中國智慧教育藍皮書、全球數字教育發展報告及指數、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及指數,推動形成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的世界樣板。(十四)賦能人才國際化培養。合作共建數字課程、數字實訓基地與虛擬實驗室,推進人才國際化聯合培養,加強開放科學和技術合作。建立數字學習學分互認機制,依託國家數字大學與國外高校開展數字學歷互認試點,探索人才培養新路徑。建好數字教育海外學習中心,重點支持面向發展中國家開展數字技術能力培訓。共建教育數字化國際智庫,培養國際智庫人才。(十五)積極參與全球數字教育治理。主動參與數字教育相關國際組織,積極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合作,推動建立國際數字教育發展共同體。積極參與數字教育國際議程、規則、標準制定,推動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師生數字素養、數字教育安全倫理等方面標準成爲國際共識。五、健全教育數字化保障體系(十六)完善基礎設施。積極運用“兩新”等國家支持政策,升級教育數字化基礎設施。推動公共網絡、算力和雲資源向教育應用傾斜。建立區域、高校算力資源共享機制。推進智慧校園標準化建設,逐步普及教學智能終端。推進IPv6規模部署及應用,推動中小學校合理擴容出口帶寬,滿足教育需求。引導學校支持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校園無線網覆蓋。加快建設教育專網,探索建設教育行業雲,有序推動教育應用上雲。(十七)健全標準規範體系。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標準制修訂,形成覆蓋數字教育軟硬件環境、平臺工具、數字資源、教育數據、網絡安全等方面標準規範。加強教育平臺對中文編碼字符集強制性國家標準的支持。制定平臺管理、支持服務質量保障標準。推動國家、地方、行業、企業、團體有關教育數字化標準的有機銜接。(十八)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堅持公益性原則,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政府、社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做好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購買優質數字資源和服務等經費保障,對農村、邊遠地區視情給予傾斜支持。基礎電信企業對各級各類學校的網絡使用資費給予優惠。統籌利用市場融資等多種渠道,引導社會資本支持教育數字化發展。學校加強經費統籌,保障教育數字化支出。構建全國統一的數字教育資源供給大市場,引導企業研發符合應用需求的數字化教育產品和解決方案,保護資源貢獻者知識產權。(十九)建立應用評價激勵機制。堅持以應用爲導向,分級分類開展教育數字化建設應用成效評價,納入學校辦學水平評估。在國家教學成果獎等設立數字教育項目,將數字化應用作爲申請國家有關教育教學獎項的前置條件,納入學校和教師評優評先內容。發佈國家教育數字化年度報告。六、築牢教育數字化安全屏障(二十)保障重點平臺高質量運行。提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平臺體系保障能力。嚴格資源內容審覈制度,落實平臺主體責任,堅持提供必審、上線必審、更新必審、審必到位原則,確保政治性、導向性、科學性、適用性、規範性、時效性、公益性。構建多部門協同的重點時期保障機制,定期組織開展安全評估和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