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量|勇闖教育智能時代“無人區”:如何填平全球課堂“數字溝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武漢報道“叮——咚——”敲擊編鐘模型,悠揚悅耳的音樂傳來,旁邊的電腦上也顯示出一串聲波。
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教育數字化成果展上,武漢市育才小學副校長賀敬介紹,“我們學校是全國首個、湖北省唯一擁有整套編鐘的學校,編鐘館也是學校的閱讀空間,我們爲學生開發了一系列圍繞編鐘的閱讀活動。”
賀敬遞來一張書籤,上面畫着編鐘,還印着一串音頻波紋。“這段波紋就是敲擊編鐘轉化而來的。”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正迎來爆發式發展,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知識供給模式和科研創新範式,進而重塑思維方式與觀念。”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作主旨演講時說。
懷進鵬指出,“教育已經進入改變底層邏輯、重塑教育生態,資源共創分享、消弭數字鴻溝,素質能力重構、促進全面發展,全球開放合作、推動文明互鑑的智能時代。”
生動的數字教育實踐正在國內成千上萬所學校內展開。教育部在5月14日至16日舉行的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啓動“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2.0”,以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爲戰略方向,全面啓動教育數字化發展新徵程。
共建數字教育合作智慧網絡
智能時代,數字教育已成爲全球教育發展與變革的關鍵路徑。
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開幕式上,柬埔寨副首相兼教育、青年和體育部大臣韓春那洛全程用漢語發表了致辭。他表示,中國在科技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很有必要鼓勵柬埔寨的學生學習中文,這樣他們不僅能瞭解中國文明,還能學習科學技術。
韓春那洛指出,柬埔寨高度重視國際教育合作,已制定國家數字教育戰略,並積極參與區域性數字素養項目,提升教育成果。
“中國在教育數字化方面的發展速度讓我十分吃驚。我所在的泰國格樂大學也在努力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教學,希望通過世界數字教育大會這個寶貴的平臺,與中國以及其他國家在教育數字化方面開展更多交流與合作。”泰國格樂大學副校長查蘭·馬盧利姆說。
2023年5月,泰國格樂大學與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合作成立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海外學習中心,爲中資企業的泰國本土員工開展“中文+大數據”技能培訓。下一步,還將舉辦泰國格樂大學學習中心夏令營,讓更多泰國學生走進中國。
英國教育部國務大臣史蒂芬·摩根指出,只有通過真正的全球合作,才能實現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安全與有效地應用,只有通過攜手努力,才能確保所有年輕人都能充分受益於教育,學習到迎接數字未來所需的技能。
英國已經公佈學校技術應用的新計劃,包括制定人工智能教育工具的最低安全標準,成立教育技術證據委員會以協助評估新興技術。與此同時,英國通過持續的專業發展項目,幫助教師把握機遇,包括開發相關資源和指南,助力他們安全、有效地使用人工智能。
但不容否認的是,各國之間仍然存在數字鴻溝。
哥倫比亞教育部部長丹尼爾·羅哈斯·梅德林介紹,哥倫比亞農村地區的高等教育覆蓋率還不到該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在哥倫比亞有些地方仍然存在教育不公平的現象,我們希望通過人工智能、數字教育等達成教育公平的願景。因此,我要發出呼籲,將倫理和責任納入教育政策的設計之中,保障所有人受教育的權利。”他說。
同樣,治理人工智能應用過程中的倫理、安全等問題,也需要相互分享經驗、共商對策。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校長雅克·弗雷蒙表示,“當下,數字技術還處於相對年輕的發展階段,但我相信,隨着技術的發展,很多困難會迎刃而解。以數字技術發展引發的數據隱私問題爲例,在渥太華大學,我們盡力做好各個研究項目的實驗數據保護,防範信息濫用。”
“如果說人工智能領域中國在全世界處於領先的話,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中國領先得更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教育信息化與人工智能教育部門主任苗逢春說,“但中國也率先進入了人工智能教育的‘無人區’,下一步的探索越深入,需要克服的挑戰也越艱難。”
我國數字教育的“朋友圈”正在擴大,夥伴關係網絡越來越牢固。
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指出,要持續深化國際智慧教育的交流與發展,共建數字教育合作的智慧網絡,共享數字教育優質資源,共同推進數字教育治理。
緩解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
一座大魚缸裡,三尾錦鯉和兩尾機械仿生魚和平共處。仿生魚頭部和尾鰭關節靈活,遊動姿態流暢,遇到障礙物能自動躲避繞行,被錦鯉當作了同類。
武漢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專業的學生講解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是武漢大學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與企業聯合研製的原型實驗裝置,可以用於機械、測繪等專業的教學。
一尾仿生魚,是學科融合的成果,其中包括避障功能的電路元件、編程控制、防水處理材料等。該項技術成熟後可搭載深度傳感器、3D相機,應用於水體水質監測、珍稀水生物保護等領域。
江水奔騰東去,兩岸綠樹茵茵,高樓燈火通明……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唐家灣中小學的師生聯合打造了文創作品《長江的禮物》,其中包括物聯灌溉、3D大壩建模、長江景觀展示、AI識別觀鳥等板塊。
“學生選學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上的線上課程,再化身‘小先生’,製作一系列微課,上傳分享到平臺。”唐家灣中小學黨總支書記錢丹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家灣中小學是一所創建不到3年的新學校,也是一所從創立時起就積極擁抱數字教育的創新學校。學校研發的《山水輝映·人城相融》數字化校本課程,已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上傳資源5000多個,瀏覽量近百萬,全國排名前三。
數字教育實踐,有助於緩解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
洋蔥學園集團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教育數字化成果展上展示了自主研發的AI智能體,圍繞“想不想學”“學什麼”“跟誰學”“怎麼學”“學累了怎麼辦”等一系列與自主學習緊密相關的核心問題進行設計,滿足學生個性化、多層次、全流程的學習與情感需求。
據介紹,洋蔥學園已累計公益幫扶470餘萬名鄉村師生,涉及29個省份的3萬多所鄉村學校。
一項覆蓋31個省份的大規模調研顯示,中小學校科學教育任課教師中,理工科背景佔比僅爲27.5%,兼任教師超過七成,鄉村與發達地區師資在專業素養、數量分佈上鴻溝顯著。如何讓薄弱地區教師學會像優秀教師一樣教學?
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聶小林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平行論壇上介紹,在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支持下,科大訊飛參與的中小學科學教育智能導師關鍵技術研究項目推動了兩項創新:一是教育行業首個“知識—能力—行爲”貫通的三維立體動態自演化知識圖譜,二是教學思維鏈驅動的科學教育大模型,將優秀科學教師的教學設計邏輯與隱性教學經驗轉化爲可視化思維路徑。上述成果已用於輔助一線教師優化教學設計。
一堂“AI火星車救援挑戰”課程背後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最終還是爲了全面提升人的素養。
懷進鵬指出,要牢牢把握智能時代育人的本質要求,更加註重青少年智慧啓迪和心靈滋養,更加註重綜合素養的提升,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
“報告老師,火星救援車智駕測試一切正常,等候登陸指令!”在設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神龍小學的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基礎教育現場觀摩點,一羣五六年級的學生圍繞“AI火星車救援挑戰”這一課程主題展開實踐。
在製作火星救援車這一任務驅動下,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得以激發。“AI語文組彙報,經過測試,救援車智能語音播報功能一切正常。”“請AI地理組協助查詢火星地貌數據,確保救援車巡線正常。”創客室的學生正合作進行沙盤測試。
在現場參觀的澳門聖保祿學校校長陳信望感嘆道:“從小深入瞭解科學技術,對學生髮展創新思維大有裨益。”
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說,過去大學是以知識傳授爲主,所以大學圖書館特別重要。但是現在學生不需要進圖書館,就能獲取很多的知識,大模型可能比整個系的老師瞭解的知識還多。
但張平文同時認爲,人工智能不會讓大學課堂消失,大學對於學生更重要的意義,是培養價值觀和能力,特別是面對人工智能提出問題的能力。
近日,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旨在構建一套科學完備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體系,確保技術安全、合理、有效地輔助教學、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推動教育管理智能化。
苗逢春指出,中國很早開始就重視人工智能能力建設,2003年發佈“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2017年版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和2022年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都強化了人工智能專題在課程中的重要性。
“我國已成爲最早在中小學階段通過正規課程培養相關人工智能能力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苗逢春說。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人工智能時代,大學面臨的“全人教育”任務更重,應重點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理性判斷、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等廣義的EQ(情商)能力,這樣才能駕馭人工智能,更好服務人類社會進步。
“人工智能可能會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作爲大學,我們的培養目標,不能只是爲了讓學生找到第一份工作,而是要培養他們在今後的人生中不斷迎接挑戰的能力、持續學習的能力。”宋永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