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闖入”課堂,教育如何重構師生邊界

前不久,鄭州一所中學的語文教師孫成發現,班裡五六名學生課間討論的話題都與最近興起的DeepSeek有關。孫成便與他們一同開啓了關於使用人工智能(AI)的探討。

隨着討論的深入,孫成發現,學生對AI的瞭解、依賴程度,以及AI能夠爲學生提供的幫助遠超自己的預期:AI如同一個“無所不能”的人,爲學生解決各種學習上的問題,甚至會爲學生拓展不少課堂上都不曾涉及的內容。

隨着DeepSeek等大模型廣泛應用,一股強勁的AI浪潮涌入多個領域,教育也不例外。

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多名教師都提出了同樣的疑問:AI時代,教育該如何發展?

最近,“小學生手把手教你3分鐘速成PPT”的視頻引起廣泛討論。視頻中一名小學生放學後來到電腦前,用DeepSeek和Kimi製作了一個關於西安的PPT。對於視頻中的操作,不少網友表示“這樣以後的小孩都不用動腦子了,可怕”。

實際上,網上與之相關的話題層出不窮,比如“14歲弟弟用AI跑代碼”“怎樣用DeepSeek背單詞最高效”“DeepSeek成爲孩子的偷懶神器”等。話題下網友各抒己見,不少網友以家長的身份陳述對學生使用AI的思考,也有一些網友表達對學生使用AI的擔心。“家長和教師的擔心都不是多餘的,我發現確實有些孩子會用AI去抄作業。”孫成說。

在孫成看來,應該允許學生在學習遇到困難時尋求AI幫助。他的學生就出現過在家裡因爲作業中的難題而着急的情況。孫成認爲,AI如果能夠清晰列出答題思路,幫助學生理解、消化,AI便是學習上的幫手。

同時,對於學生使用AI可能帶來的問題,教師、家長如何引導至關重要。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宏豔認爲,家長和教師都不能將孩子和AI完全割裂,當下最關鍵的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對於AI給出的回答,教師和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多問幾個“爲什麼”,讓孩子做到不是完全照搬答案,而是提出質疑,從不同層面驗證、思考信息的準確性。

“起初面對強大的‘AI潮’,我們也會有恐慌心理:自己是不是要被取代了。”天津某重點高中從教10餘年的語文教師李想曾考慮過,隨着AI的出現,學生可以通過智能學習平臺隨時隨地獲得各種知識和信息,以往的教師作爲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會被逐漸弱化。

“AI很像老師”,一名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家長王紅說。由於工作原因,她有時很難兼顧孩子的學習,便將AI作爲輔助工具:在檢查孩子作業時會“求助”AI,在孩子遇到難題時也會在AI上找答案。“AI的思路更靈活多樣,有時還會有意想不到的解法。”高一學生家長張鋒說。

在孫宏豔看來,AI確實可以替代教師的部分工作,比如豐富學習資源與學習方式,監測學生的學習過程,評估學習效果等。

“但是我們也要知道,教師的很多工作也是AI替代不了的。”孫宏豔補充道,AI無法模擬的是教師作爲人在教育中的溫情與溫度。

“教育學首先是關係學。”北京一所中學的骨幹教師王聰將AI無法取代教師的首要原因歸結爲師生關係。王聰分析,從宏觀角度來看,教育是師生建構關係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來想,AI可以助力師生關係的建構,同時豐富學生認知,在教學上打破時間、空間、人員的界限。事實上,AI的出現已經爲教師帶來不少便利。

孫成和學校的不少教師都開始使用DeepSeek備課和製作課件。

“AI可以很好地理解教師的問題,比如教師拿不準一些字詞的解釋和文言文時,可以問問豆包,豆包會給出解釋或建議,但不一定是對的,教師還需要自己思考。”孫成說。

作爲初中歷史教師,王聰發現七年級下冊每單元最後一課都在講相對應歷史時期的科技與文化,其中每個歷史時期的內容多且相對繁雜,常規教學設計不可能面面俱到。

王聰嘗試帶領學生“看”歷史:把相關的內容與AI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向AI提問,或通過AI生成相關歷史圖片和視頻。

在王聰看來,教師需要考慮的是AI如何應用在教育中,也許未來學校在人工智能的輔助下可以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王聰建議,AI相關公司可以結合大模型更深入地開發智能體,並與機器人相結合,對於學生的居家學習或課外學習更有裨益。

孫宏豔期待,未來企業生產出適用於學生階段、有利於學生成長的“兒童友好型”AI作業輔導軟件。

有的老師也開始思考教育的真正意義。

“當我們不斷在問:AI時代來臨,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時,請不要忘記我們需要的人是什麼樣的內核,他們的‘三觀’如何。”王聰提到,現代技術不斷革新,但並未改變人們對美好人性的看法。“有的人還在持續學習孔子、老子、蘇格拉底的思想……他們不知道AI,但我們在用AI學習他們。”

(應受訪者要求,受訪教師和家長皆爲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