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思政教育“小課堂”和“大課堂”

來源:光明日報

思政課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一堂有吸引力和針對性的思政課,應是與社會現實緊密聯繫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在思政課上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單純依靠理論闡釋、邏輯推理是不夠的,還需要將道理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以事實支撐道理,用道理詮釋事實。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政課,才能更好鑄魂育人、溝通心靈、啓智潤心、激揚鬥志。而融合“小課堂”和“大課堂”,有助於增強思政課實效。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融合“小課堂”和“大課堂”,有助於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上思政課不能拿着文件宣讀,沒有生命、乾巴巴的。”理論學習代替不了親身實踐,教師引導也代替不了學生思考。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把思政課講在祖國大地上,融入大社會、展現大格局,讓學生走出校門感知社情民意、感受廣闊天地,使思政課充滿“田野味道”,聽起來能解渴、學起來引共鳴、品起來增回味,有助於引導廣大學生切身體驗、辯證思考,這樣傳遞的道理纔是真正的講深講透講活,這樣樹立的信念才能堅定牢固。

融合“小課堂”和“大課堂”,也有助於發揮實踐成就的教育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爲內容支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實踐成就既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爲講好思政課提供了豐富內容支撐。新時代偉大成就包含衆多典型故事和生動案例,選取學生普遍關切的故事和案例來講,以事實支撐道理、詮釋道理,能顯著增強思政課的解釋力和說服力;選取發生在學生家鄉乃至身邊的故事和案例,能讓學生真切看到、聽到、感受到,讓思政課有根有據、有血有肉,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

融合“小課堂”和“大課堂”,還有助於引導學生更好了解國情民情。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需要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人才爲之奮鬥。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思政教育應發揮好實踐教學促進學生以知引行、以行踐知的獨特作用,讓學生走出校門感知國情民情、感受廣闊天地,既觀察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實踐”“大事業”,又感受身邊的“小生活”“小事例”,通過身臨其境的現場體驗,加深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理解,激勵與祖國共奮進、與時代共成長的情懷,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幹,在艱苦奮鬥中錘鍊意志品質。

以“大思政課”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教育引導學生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觀察火熱實踐,用內心感受時代脈搏,促進學生深刻感悟黨的創新理論的實踐偉力,需要注重方式方法,重點把握以下幾個環節。

拓寬教師視野,增強教學本領。“經師易求,人師難得。”上好思政課,教師至關重要。新徵程上,思政課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還要樹立寬廣視野,成爲教授學生觀察當今世界、當代中國正確立場觀點方法的“大先生”。教師視野廣闊,方能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例如,聚焦堅定“四個自信”,讓學生實地感受新時代偉大成就的標誌性成果、突破性進展,組織學生參觀檔案館、黨史館、成就展,通過對比分析,引導學生從身邊的變化變遷感悟思想偉力,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培養學生的奮鬥觀念。

擴大課堂範圍,強化實踐教學。善用“大思政課”,需要充分發揮社會實踐、主題調研等實踐教學的作用。1990年7月,北京大學的學生們到福州市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獲悉後非常重視,利用晚上休息時間到實踐團駐地看望大家並座談。他深情寄語:“同學們的憂國憂民,只有到基層中去、到實踐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學的知識如何去發揮、如何去爲社會作貢獻。”這啓示我們,要組織和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入社會,走向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特別是要充分利用紀念場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資源開展現場教學,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社會、錘鍊意志,深化國家認同,厚植愛國情感。

聯動校內校外,匯聚育人合力。“大思政課”,大就大在是一門社會大課,是一項系統工程,光靠學校還不夠,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有效融合“小課堂”和“大課堂”,需要多主體密切合作、多方面共同發力,課上課下協同、校內校外聯動,整合多方資源,打造覆蓋課堂、校園、社會的思政大課堂。應堅持系統觀念,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匯聚全社會的育人合力。可根據不同地方實際,因地制宜拓展教育資源。

善用信息技術,實現開源擴容。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爲推動思政課守正創新提供了新機遇。藉助圖像圖表、視頻音頻等多種技術,可突破傳統教育的資源和時空限制,爲思政課打造立體式教學空間和沉浸式教育場景。近年來,一些學校以信息技術爲支撐,利用數字轉化、自動化存儲、智能化檢索等方式,搭建起教育資源開放共享的“大平臺”,不僅爲教師提供了理論問題庫、案例素材庫,也讓學生在思政課上有更多知識信息可得、真實故事可聽。有的學校還運用信息技術營造出虛擬空間,讓學生佩戴VR眼鏡,“走進”中共一大紀念館等紅色場館;佩戴VR頭盔,變身爲紅軍戰士,進入“飛奪瀘定橋”的虛擬戰場。這種“身臨其境”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加真切具象地感受歷史、讀懂現實,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作者:邱峰,系武漢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