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時代,如何推進司法管理現代化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吳立洋 上海報道
作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司法管理現代化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其不僅是政法工作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更是實現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必然要求。
其中,司法管理現代化既包含司法理念和管理機制方面的與時俱進,也要求司法機關積極引入新的技術和工具,以改善知識體系和司法方式。多元的內涵與需求,也使得實現司法管理現代化需要多領域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需要來自司法各環節參與者的共同努力。
近日,“司法管理現代化”研討會暨上海司法智庫學會2025年年會在同濟大學舉行。來自司法理論和實務界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司法管理現代化”這一課題。
以審判現代化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據悉,此次會議由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上海市法學會、同濟大學、上海司法智庫學會、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聯合舉辦。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賈宇在致辭中表示,審判管理是案件審理質效和服務治理成效的重要保障,是以黨的領導責任統領、壓實司法責任,履行好憲法法律賦予審判機關職責使命的必然要求。作爲國家審判機關,人民法院要注重司法感受,將“人民羣衆感受”作爲審判管理的重要標尺;要尊重司法規律,將更多精力聚焦到審判執行工作主責主業上來;要堅持數字賦能,持續攻堅,突出實戰實效,全力以赴以數字化助推審判工作現代化,以審判工作現代化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近年來,隨着司法各環節的現代化發展與革新,我國相關領域的司法實踐效果有了長足進步。
據今年1月最高法公佈的2024年司法審判工作主要數據,過去一年人民法院受理各類案件4600餘萬件,同比增長近百分之一,增幅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結案同比增長。其中,訴前調解成功案件1200餘萬件,同比增長。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國法院一年以上未結訴訟案件同比下降超過三分之一,長期未結訴訟案件持續清理工作成效明顯。
但另一方面,當前的司法管理現代化依然面臨諸多直接的問題。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很多新的案件、新的問題都需要用和國際接軌的辦法來加以解決。”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教授沈國明指出,這也是司法管理領域亟待發展與提升的原因。
推動司法管理數字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研討會中,數字化技術是被諸多發言者反覆提及的重要方向,如何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提升司法效率、賦能司法實踐,成爲司法管理現代化重要的探索方向。
上海市法學會黨組書記、會長姜平在大會發言中表示,司法管理現代化要注重司法專業人員的現代化,要積極運用好“數字技術”,要服務司法體制的現代化。
中國法學會法治研究所副所長姚國豔也指出,當前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施的電信網絡詐騙及其關聯協同犯罪,惡意軟件花樣翻新、釣魚攻擊、勒索軟件等威脅層出不窮,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問題日益凸顯,對司法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面對愈加複雜的社會環境,引入數字化技術成爲幫助司法人員更好處理應對不同案件,推動審判工作現代化的重要方式。如今,數字法院的應用場景已經拓展到上海法院工作的各個環節。
例如在“數助決策”方面,上海法院立足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涉外技術類知識產權糾紛風險防範、網約車治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偷逃稅預防等社會治理薄弱環節,建立相關數據模型,形成專題分析報告,推送類型化司法數據,開發特定司法數據查詢端口,爲決策提供參考。
“要及時更新理念、健全制度、優化方法,主動融入信息技術發展,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推進司法工作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探索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爲司法管理賦能,全面提升司法質效,有效應對新技術給司法實踐帶來的新挑戰,實現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與促進新技術、新產業發展的有機統一。” 姚國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