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會導致貨幣增發嗎?

01 //穩定幣對貨幣統計的影響探討

穩定幣納入貨幣統計的前提:假設未來穩定幣可用於日常支付(如買水、買房、買股票),成爲接近日常使用的貨幣時,需重新審視市面上流通的貨幣總量統計問題,核心在於是否將穩定幣納入M2統計。當前穩定幣未被納入統計,主要因其用途集中於炒比特幣。若未來穩定幣功能拓展、用途增多,需考慮將其納入M2、M2+、M2*或M3等統計範疇。

儲備資產是否保留在M2的討論:穩定幣發行流程中,客戶原存100元於銀行,現轉爲客戶存90元、發行人存10元儲備資產(仍爲存款),總存款規模未變,但市面已流通10元穩定幣。此時面臨第二個問題:發行人的10元儲備資產(存款)是否應保留在M2統計中。M2統計的核心是考察資產的流動性和購買力。若未來對託管資產施加諸多限制(如香港可能出臺的託管辦法),可將該儲備資產剔除出M2,此時社會M2基本不變;若儲備資產仍可用於購買國債、貨基等(具有一定購買力),則保留其在M2統計中會導致M2額外派生10元,與穩定幣發行人作爲“狹義銀行”(100%資產儲備)的定義產生矛盾。該問題的解決取決於未來穩定幣的實際購買力(是否成爲普通支付工具)及儲備資產的可購買範圍。

02 //穩定幣與國債互動的循環效應

穩定幣儲備購買國債的資金流動:穩定幣儲備資產購買國債的現狀方面,目前USDT、USDC約70-80%的儲備爲3個月以內的美國國債。政策層面,美國存在允許發行人將資金存銀行併購買國債的制度;香港條例也規定可購買高流動性、高質量資產,其中明確包含國債,但具體購買何種國債需等待細節。資金流動路徑表現爲:發行人將存入銀行的資金購買國債後,資金進入國庫;國庫通過發放工資、政府採購等形式支出給居民,居民又將資金存入銀行。此過程中,原託管凍結的存款性質發生變化,持有該存款的主體從發行人變爲領取財政支出的居民,存款轉變爲具有100%功能、100%購買力的完全功能存款。前文託管存款是否計入M2存在爭議,但資金經國庫支出後形成的存款已無爭議,屬於100%功能的M2。

穩定幣循環派生購買力的機制:穩定幣可通過循環機制派生額外購買力。具體過程爲:居民持有存款後可購買穩定幣,穩定幣發行人用該資金購買國債,資金進入國庫;國庫支出後資金再次回到居民手中形成存款,此過程可重複進行,因爲這位居民又可以繼續買穩定幣。若穩定幣受居民歡迎,循環次數增加,穩定幣規模將成倍放大。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循環中,存款本身未派生(始終爲初始的十塊錢),但其通過投資國債、國庫支出轉爲一般存款的過程,每繞一次就增發相應的穩定幣,若穩定幣購買力成熟並計入M2,則上述過程會以繞道財政的方式派生額外購買力。

03 //穩定幣引發的貨幣發行風險

穩定幣發行人的風險分析:穩定幣發行人的儲備資產結構發生顯著變化,若發行人持有穩定幣對應的儲備資產中,國債佔比可能較高,而現金儲備較少,這意味着其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100%現金儲備的狹義銀行,而是通過購買國債再由國庫支出的方式派生貨幣。在此情況下,若國債流動性不足,當用戶贖回穩定幣時,發行人可能因存款儲備不足而面臨流動性風險。基於此,可將此類發行人視爲採用非完全準備金制度的銀行。從貨幣銀行學角度分析,這一模式存在諸多待完善的細節,需通過細化規則和機制設計,增強市場對穩定幣的信心,確保普通用戶能夠放心使用。

本文源自券商研報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