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爆臺積電救英特爾成關稅談判籌碼 專家不樂見
▲臺積電。(圖/記者高兆麟攝)
記者高兆麟/臺北報導
美國近日公佈對臺適用「暫時性」20%關稅稅率,引發產業界與國際媒體關注。儘管總統賴清德召開記者會強調此爲暫定措施、仍待雙方協商調整,但外媒分析指出,相較日本與韓國早已承諾對美進行數千億美元投資、並獲得15%優惠稅率,臺灣的稅率偏高或與承諾規模不足有關,甚至可能進一步波及核心出口項目半導體產業,目前更傳出,川普開兩個條件,一個是臺積電入股英特爾49%,另外一個是要再投資4千億美元,但是兩者難度都很高。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臺灣政府官員承認,歷經數週與美國政府磋商後,並未能達成如日、韓等國般的自由貿易協議。行政院則對此迴應,半導體關稅仍在持續談判中,雙方都肯定協商有持續進展。
報導指出,臺灣方面早在今年3月表示有意從美國阿拉斯加購買天然氣,試圖作爲關稅協商的友好信號。而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則進一步宣佈,將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高達1,000億美元擴廠。不過,日、韓兩國近來承諾的對美投資規模更爲龐大,有分析人士直言,這或是目前談判卡關的主因之一。
此外,外媒憂心,隨着美方持續檢討中國、臺灣與其他國家的出口結構,臺灣最主要的出口產品半導體可能成爲下一波關稅制裁的標的。
亞太商工總會總幹事邱達生坦言:「我們不像日本或南韓那樣承諾大量投資。」《紐時》也提到,臺灣目前生產了全球大多數的先進晶片,是從手機到AI等各式電子產品的核心零組件,但也因此更容易被納入美國貿易政策中的「戰略」清單。
專家分析,半導體供應鏈高度複雜與專業化,對其課稅的執行難度高,但川普曾公開批評臺灣「壟斷」半導體產業,並指責仰賴美國安全保障卻在國防投入不足。
前行政院副院長、經濟學者施俊吉更直言,川普式談判「完全不讓步」,並認爲美國當前是以單方面施壓爲手段,而非基於對等互惠的談判模式。
臺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理事劉佩真指出,過去Intel對臺積電而言一直是「客戶」,若出手相救,將會影響臺積電的獨立性、未來面對股東難交代,在美國政府施壓的聲音出來後,臺積電可說是「幫不幫都兩難」。
劉佩真指出,若是技術入股幫忙,養大自己對手並不合理,影響臺積電獨立性和無可取代性;今年臺積電宣佈1650億美元赴美投資,有助通吃先進製程單,其實比出手救Intel更合理。
臺積電今年在地緣政治因素下到美設廠,劉佩真表示「這個策略短空長多」,臺積電有70%客戶在美,就近固樁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