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變「美積電」? 她曝對美談判3籌碼:不必過於憂慮

▲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圖/記者屠惠剛攝)

記者杜冠霖/臺北報導

臺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今(4日)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白宮會面時,宣佈將加碼在美投資1000億美元,預計在未來數年新建3座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設施以及一間主要研發中心。外界質疑,此舉恐讓臺積電變成美積電。對此,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表示,臺積電的總部及研發中心,還有絕大多數的晶片廠都還在臺灣,美國同樣高度仰賴在臺灣生產的成熟製程晶片,半導體的製造技術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產業鏈,整套不是說搬就搬。以上都是對美談判的重要籌碼,不必過於憂慮。

王婉諭表示,國內對此正反議論紛紛,但先別急,我們一起看看國際各界怎麼說。《晶片戰爭》作者米勒(Chris Miller)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要評估臺積電投資的實際影響,仍須等待後續公佈的細節,而臺積電之所以宣佈擴大投資,是希望先與川普政府建立友好關係。

華爾街日報則指出,不只臺積電,包含蘋果、甲骨文、Open AI、日本軟銀集團等科技巨頭,近期都宣佈大幅增加在美國國內的投資,蘋果甚至喊到5000億美元,但連馬斯克都對這些投資能兌現多少感到質疑。

王婉諭表示,真正關鍵的問題是:美國對於晶片產業的長期策略是什麼,臺灣又該如何應對?首先,從拜登的晶片法案補貼,到川普的半導體關稅威脅,美國要建立本土晶片供應鏈,確保國安與經濟安全,這是美方跨越黨派的目標與共識。

王婉諭認爲,美國要建立本土晶片供應鏈,不表示臺灣就會失去「矽盾」的屏障。第一、臺積電的總部及研發中心,還有絕大多數的晶片廠都還在臺灣,加大對外的投資,不會讓臺灣失去晶片製造的全球領先地位。

王婉諭續指,二、半導體的製造技術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產業鏈,大至原料供應、生產機具,小至化學配方、人力管理,早已是跨國合作、臺灣整合的模式,整套技術不是說搬就搬,就可以輕易轉移到美國的。

王婉諭補充,三、不只是先進製程晶片,美國同樣高度仰賴臺積電在臺灣生產,應用範圍更廣泛的成熟製程晶片。面對美方壓力,以上都是臺灣對美談判的重要籌碼,我們不必過於憂慮「臺積電」會變成「美積電」這件事。

對於臺美關係,王婉諭指出,且在近期,川普也任命了對中強硬派,來擔綱對中出口管制的商業部產業安全局及國務院等職位,顯示川普並沒有改變對中國半導體產業強硬的出口管制政策。然而,我們雖無須過度憂慮,但也不能毫無準備。美國以自身國家利益爲主的政策思維,從來沒有改變過。而川普上任後,更專注在美國的經濟利益上,這是我國政府必須務實理解的現況。

對此變局,時代力量提出三點政策呼籲:第一、未來對美談判,審查臺積電對美投資案時,政府應該在臺灣現有優勢的基礎上,展現我們自我防衛的決心,並積極爭取美國對臺灣更多、更明確的安全承諾。

第二、政府必須全面檢討、改革臺灣在關鍵技術出口管制的法制漏洞,展現與美國共同防堵中國的決心與作爲。第三、政府應該全面強化、落實臺灣經濟安全保障的體制,確保臺灣在全球地緣政治的局勢變化與風險中,保有不被輕易摧折的經濟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