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十講 愈講愈分裂

賴清德終於在民進黨全代會中公開表示「大罷免,黨與公民同行」,認了民進黨參與大罷免。在罷免投票之前,他巡迴各地「團結十講」,本來以爲他會像羅斯福總統二戰期間的「爐邊談話」那樣團結全國民心,結果卻是「分裂十講」,連在野黨是「雜質」都脫口而出了;就連臺灣人口中佔多數的漢人,此前也已被政府被歸類於「其餘人口」。

一九三三年三月,羅斯福總統第一次作新聞廣播前,對記者說不想把講話搞得太嚴肅,希望能親切些;CBS駐華府辦事處主任哈里.布徹便說,那何不使用「爐邊談話」?這就好像在家裡的爐邊跟民衆閒話家常一樣。於是羅斯福總統利用剛興起的廣播媒體向民衆發言,從此「爐邊談話」就成爲羅斯福發表廣播演說的形式,直到在任內逝世。他自信而宏亮的聲音經過收音機,拉近了民衆的距離,「白宮與他們的距離,不比起居室裡的收音機遠」,鼓舞了美國在經濟大蕭條期間及戰時的民心士氣。

「爐邊談話」一共卅次,雖是閒談似的說話,但羅斯福總統每次談的都是國家大事和解決辦法,鏗鏘有力的談話內容成爲經典文獻。可惜,我們的賴總統避去立法院國情報告,也鮮少向民衆說明國際情勢、經濟和國安問題。好不容易有個「團結十講」,卻在講長毛象、左鎮人、「打掉雜質」等話語,毫無總統的高度和風範。

若「團結十講」有「爐邊談話」的高度,則應談如何維護國計民生、如何確保醫療體系不會崩盤、能源政策應如何轉向?如何面對美國關稅危機等,卻都付之闕如,只着眼鞏固自己與民進黨的執政權力,欲去在野黨監督而後快。

愈講社會愈分裂的十講,賴總統還要講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