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膠東非遺文化 探索傳統花餑餑工藝

花餑餑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清時期,當時人們在重大節慶或喜慶場合,如春節、婚禮或壽宴等,製作形狀各異的花餑餑,藉此祈求福氣和祥和。其造型不拘一格,從動物、花卉到吉祥符號應有盡有,象徵着繁榮昌盛、家庭和諧以及子孫滿堂。

今年一月,來自臺灣的青年學子走訪威高民俗文化邨,它位於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古山四巷,環翠樓西側,是2009年環翠樓公園改造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總佔地面積5.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1萬平方米,是以文化藝術爲主題的情景式商業區,由文化商業街區和半山創意院落兩個區域組成。

威高民俗文化邨 (圖/臺灣青年創客發展協會)

走訪當天學員們在這裡體驗了花餑餑的製作過程,感受這項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在這堂工作坊上,由「磨愛麥花餑餑」負責人親自向學員們介紹了花餑餑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並親自示範了製作技巧。學員們在指導下,共同創作出兩件別具匠心的作品—一個是紅色福袋造型,象徵着滿滿的福氣,另一個則是象徵好運與成功的錦鯉造型。透過親手製作,學員們不僅深入瞭解了當地的民俗文化,還對傳統麪食的製作過程有了全新的認識。

磨愛麥花餑餑負責人 (圖/臺灣青年創客發展協會)

學員認真聆聽花餑餑製作講解 (圖/臺灣青年創客發展協會)

一位參與的學員分享道:「這次活動讓我真切體驗到傳統手工藝的精細與創意,沒想到食物背後竟然蘊藏着如此深厚的文化故事,真的讓人感到非常有趣。」

此次活動旨在讓更多人認識並接觸這項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未來,主辦方計劃舉辦更多類似的文化交流活動,讓更多有興趣的人親自參與,領略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