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間裡的論文成了“香餑餑”

中國教育報記者 方夢宇 通訊員 張苒

暮色四合,安徽徽牛雲養殖基地的數據中心裡燈火通明,安徽工業大學研究生陳子寧正俯身敲擊鍵盤,面前3塊屏幕同時閃爍。左側屏幕實時跳動着B-17號牛欄的氨氣濃度與牛隻心率健康曲線,中央屏幕正演示着迭代多次的精準飼餵產能預測模型,右側屏幕則鋪展着AI攝像頭搭載的視頻流監控盤點生物資產畫面。她的校企雙導師——安徽徽牛雲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高亞飛與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吳宣夠對着產業駕駛艙大屏討論算法優化方案。

4年前,面對傳統肉牛養殖方式的侷限性,被技術優化等諸多障礙困住手腳的安徽徽牛雲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了吳宣夠尋求幫助。雙方一拍即合,決定通力研發肉牛養殖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

自此以後,吳宣夠帶着研究生往返在學校、企業之間,隨着一個個技術問題被攻關,以數據驅動爲核心的肉牛養殖數字化平臺助力了企業的快速發展。目前平臺已全面覆蓋安徽省利辛縣肉牛養殖戶與養殖企業,帶來百餘個就業崗位。

“參與企業的實際課題,讓我對企業需求更加明晰,也增強了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現在我已經收到一家科技企業的錄用通知,畢業後即可入職。”陳子寧說。

“開展理論與實踐交替、理學與工學交叉、校企導師組聯合培養,是學校提升研究生培養水平的重要法寶。”安徽工業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張世宏表示,近年來,安徽工業大學加快卓越工程師學院示範高校建設,高質量遴選“安徽高等研究院項目”,實行學校、企業、導師、研究生“一生一案”培養,推動研究生開展真研究、解決真問題、產出真成果。目前學校與奇瑞新能源汽車技術有限公司、國軒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建省級研究生聯合培養示範基地21個,聘任行業導師289人。

“我們的研究生一入學就會收到兩張課表,一張是‘材料表面工程’理論課,另一張是‘半導體前驅體產業化工藝設計’實踐課。”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萬志鑫表示,每週固定兩天,企業工程師會入校爲學生講授薄膜材料產業化案例,學生則需在企業完成不少於6個月的課題攻關,學位論文100%來自企業實際項目。

“雙軌課程”帶來的是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前沿產業需求的有機融合。學生學到了課本以外的知識,企業則獲取了寶貴的人才資源。

在銅陵有色稀貴金屬車間,趙維成正調試着自主研發的銅陽極泥富氧超音速熔鍊系統,這位戴着安全帽的00後工程師,3年前還在實驗室裡對着小型富氧熔煉爐做技術原型開發。2022年冬天,他帶着銅陵有色金屬集團與導師聯合擬定的課題——“基於多金屬捕集的銅陽極泥熔鍊技術研究”,一頭扎進了企業車間,開始了6個月的“沉浸式”科研攻關。上午趙維成跟着車間師傅記錄車間運行參數,下午則在聯合實驗室開展技術攻關,晚上回宿舍啃專業文獻。“沒想到畢業論文裡的技術原型,真成了車間裡的‘量產利器’”,趙維成的眼神中透露着篤定。

“學校將着力構建‘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融合的育人新生態,通過建設校企聯合培養平臺,創新‘雙導師制’等培養模式,持續深化與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的立體化合作,推動人才培養從‘校內培養’向‘市場實戰’轉變,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安徽工大力量。”安徽工業大學黨委書記陸林說。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