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要對蘋果加稅?可能讓你手機漲價上萬的風波

特朗普威脅對蘋果加徵25%關稅:一部iPhone可能漲到2.4萬元?最近,特朗普再次拋出重磅消息:威脅對蘋果公司徵收25%的關稅,理由是“在美國銷售的iPhone必須在美國製造和生產,否則就要繳稅”。這一言論瞬間引發軒然大波,蘋果股價盤前暴跌4%,而普通消費者更關心:以後買iPhone會不會貴到離譜?美國真的能讓蘋果把生產線搬回去嗎?蘋果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程度遠超想象。

數據顯示,87%的iPhone、80%的iPad和60%的Mac在中國生產,全球200家核心供應商中超過80%在中國設有工廠。一臺iPhone包含700多個精密零部件,其中90%依賴中國及亞洲其他國家供應,從屏幕、芯片到電池、連接器,幾乎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亞洲產業鏈。

即便是蘋果近年來大力推進的印度工廠,目前也只能生產約15%的iPhone,且當地零部件配套率不足30%,高端機型仍需依賴中國組裝。特朗普的舉動看似是爲了“振興美國製造業”,實則充滿政治考量。一方面,他需要在選舉週期中向支持自己的藍領選民展示“兌現承諾”的姿態,蘋果作爲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之一,自然成爲最佳“靶子”;另一方面,蘋果此前承諾的5000億美元美國投資更多集中在AI服務器和內容製作領域,並未實質性推動手機制造迴流,這引發了特朗普的不滿。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定向針對單一企業”的關稅政策涉嫌違反美國《行政程序法》關於“普遍適用性”的規定,若蘋果提起訴訟,可能以“違憲”爲由挑戰政策合法性。如果關稅政策落地,首當其衝的是美國消費者。目前一臺售價1100美元的iPhone,製造成本約580美元,若加徵25%關稅,僅關稅成本就將增加145美元。若蘋果將成本轉嫁給用戶,iPhone售價可能上漲30%-40%,高端機型iPhone 16 Pro Max甚至可能從當前的1599美元漲至3261美元(約合人民幣2.4萬元)。與此同時,中端機型如iPhone SE可能因利潤壓縮被迫退市,普通用戶購買蘋果產品的門檻將大幅提高。

對全球供應鏈而言,這場風波引發了連鎖恐慌。富士康等代工廠暫停了在印度的擴產計劃,中國供應商如立訊精密等緊急評估產能轉移至墨西哥、越南的可能性。但遷移生產線並非易事:東南亞國家雖然勞動力成本較低,但缺乏完整的供應鏈配套,僅零部件運輸和重新認證就需要數年時間。

短期內,全球手機產業可能陷入“成本激增—產能波動—市場混亂”的惡性循環。蘋果面臨着“兩難抉擇”:若強行將生產線遷回美國,需投入數十億美元重建供應鏈,而美國製造業人工成本是中國的8倍、印度的10倍,且缺乏精密製造人才(如屏幕貼合、芯片封裝技術工人),臺積電亞利桑那工廠因技術團隊本土化失敗已延期兩年,良率僅達預期60%。

即便不計成本完成遷移,iPhone製造成本也將飆升超90%,最終導致產品失去市場競爭力;若拒絕遷廠,每年330億美元的關稅損失將吞噬其26%的營業利潤,長期利潤和市場份額將嚴重受損。歷史教訓早已證明,單邊主義關稅政策往往“傷敵一千自損八百”。2018年特朗普發動的對華貿易戰,導致美國通脹率上升1.5%,每個家庭年均損失1277美元,超2萬家中小企業因供應鏈成本激增倒閉,而製造業迴流比例僅3%且多爲低技能崗位。

蘋果當時將部分Mac生產線遷回美國,成本增加22%,最終通過提價轉嫁給消費者。如今全球供應鏈深度交織的背景下,強行割裂只會加劇經濟陣痛,甚至可能引發全球貿易體系碎片化。這場關稅風波的本質,是用行政權力強行扭轉全球化分工的“逆勢而爲”。現代製造業的競爭力源於技術協同、成本效率和人才儲備的全球化配置,美國缺乏中端製造人才、供應鏈斷層、基建老化等結構性問題,無法通過關稅政策得到根本解決。

若一意孤行,不僅可能加速全球產業鏈“去美國化”,還將削弱美國自身的創新活力和國際競爭力。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或許更需關注:當政治干預持續衝擊經濟規律,我們手中的電子產品和日常生活,還能維持多久的穩定與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