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漩渦中,蘋果手機要漲價?
買蘋果手機會漲價嗎?
隨着特朗普關稅的陰影在一個多月中不斷蔓延,普通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浮出水面。
在全球化的齒輪中,蘋果公司與中國供應鏈的共生關係曾是跨國產業合作的典範。然而,自2018年美國對華加徵關稅以來,蘋果公司經歷了多次政策緩衝期。
但真正的考驗,從今年4月份纔剛剛開始。
當庫克一邊向白宮請願,一邊頻繁來華公關時,中國製造的不可替代性究竟體現在何處?而如果漲價成爲現實,消費者又該如何應對?
01 買蘋果手機會漲價嗎?
對於消費者而言,蘋果手機的價格波動始終牽動神經。
過去十年間,iPhone在中國市場的定價策略經歷了多次調整,從最初的“全球最貴”到近年來的“價格趨同”,背後既有匯率波動的因素,也有蘋果對中國市場的重新定位。
那麼,當前關稅政策,對在中國市場的蘋果產品影響如何?萬聯萬象來到位於北京三里屯的蘋果旗艦店,這裡也是蘋果在亞洲最大的零售店。店裡的人流量尚可,店員對萬聯萬象表示,目前店裡的銷量保持平穩,一些機型還可以享受國家補貼,但並沒有想象中的火熱。
目前來看,關稅因素並沒有在國內傳導到零售端,這也歸結於蘋果通過供應鏈本地化和匯率對衝等佈局和操作,在中國實現了全球的生產成本最優。
但美國市場的情況卻截然不同:以iPhone 16 Pro Max爲例,其在美國的售價已因此前25%的關稅增加了約95美元,相當於人民幣700元。本次如果再次加徵到245%,那麼美國消費者將難以買單。
這種“東西方價格分化”的背後,是蘋果在成本與市場之間的精密平衡。
然而,關稅的長期壓力正在改變遊戲規則。美國政府的關稅豁免清單僅覆蓋部分零部件,整機關稅已於2023年生效。爲了消化這部分成本,蘋果採取了“階梯式轉嫁”策略。而25年的這次關稅大漲,對於全球消費者而言,漲價的影響並不均衡。
美國用戶承擔了最直接的關稅成本,但人均可支配收入較高,對價格波動的容忍度更強;歐洲市場由於增值稅體系複雜,蘋果選擇通過運營商補貼間接消化成本;而在印度等新興市場,本土生產的低端機型甚至出現降價促銷。
這種“分而治之”的定價策略,凸顯了蘋果在全球市場中的靈活應對能力,但也暗藏風險——當關稅上漲到無法抹平的程度,灰色市場的活躍可能衝擊官方銷售體系。
02 如果漲價怎麼辦?
假設特朗普執意執行245%的關稅,導致最壞情況發生——關稅壓力疊加產業鏈成本上升,iPhone在中國市場的售價上漲,這將引發怎樣的連鎖反應?
從短期看,價格敏感型用戶可能加速流向國產高端機型。數據顯示,當iPhone價格上漲超過8%時,25-35歲主力消費羣體轉向安卓陣營的比例會驟增22%。華爲Mate 70系列的銷售數據顯示,其消費者中有28%來自原蘋果用戶,這些人換機的首要原因是“同等配置下性價比更高”。
但蘋果用戶的忠誠度仍不容小覷:iOS系統的生態黏性、AirDrop等獨家功能的用戶體驗,以及二手市場的高保值率,構成了多維度的競爭壁壘。一位北京白領的消費選擇頗具代表性:“雖然iPhone比國產旗艦貴2000元,但我的智能家居、車載系統都深度綁定了蘋果生態,轉換成本遠超手機差價。”
漲價對市場格局的深層影響,可能體現在消費分級加劇。在月收入2萬元以上的羣體中,68%表示“不會因漲價改變購買決策”;而在月收入8000元以下的消費者中,這一比例驟降至19%。這種分化將推動手機市場向“啞鈴型”結構演變:
高端市場由蘋果、華爲雙雄爭奪,中低端市場則陷入小米、榮耀、OV的混戰。更值得關注的是服務收入的調節作用——當硬件利潤空間被壓縮時,蘋果可能通過提高Apple Care+保費、延長軟件訂閱合約等方式彌補損失,這對消費者的長期支出結構將產生微妙影響。
對普通用戶而言,真正的風險或許不在於手機漲價本身,而在於行業創新節奏的放緩。爲控制成本,蘋果已推遲了摺疊屏手機的研發計劃,iPhone 16的“創新點”主要是更省電的芯片和微調後的攝像頭模組。當企業將更多資源投入成本管控而非技術突破時,消費者手中的產品可能變得越來越“平庸”。
不過,市場競爭的自我調節機制也在發揮作用——中國供應鏈的技術升級(如京東方柔性屏、長江存儲芯片)正在降低國產手機的核心部件成本,這種“反向擠壓”可能迫使蘋果重新思考定價策略。
03 蘋果離不開中國製造
儘管庫克多次公開表示要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但蘋果對中國製造的依賴不僅沒有減弱,反而在某些領域更加深化。這並非出於情懷,而是基於冰冷的商業邏輯。
當印度塔塔集團接手緯創資通的工廠後,外界一度認爲這是產業鏈轉移的標誌性事件,但現實很快潑了一盆冷水:2024年印度產iPhone 15的良品率僅爲72%,遠低於中國工廠的98%,且核心模組仍需從深圳空運。
這種“物理轉移”與“技術依賴”的矛盾,揭示了中國供應鏈難以替代的三大支柱:
首先是產業集羣的“生態系統效應”。在深圳方圓200公里內,聚集了超過1500家消費電子供應鏈企業,從電路板蝕刻到鏡頭模組校準,所有環節都能在48小時內完成協同響應。這種效率在越南河內或印度班加羅爾難以想象——當地一家金屬外殼供應商曾因電力不穩定,導致蘋果手機的交付延誤三週。
其次是工程能力的“動態進化”。當蘋果要求將手機中框的CNC加工精度提升到0.01毫米時,中國供應商通過改造舊機牀實現了突破,而墨西哥工廠的同類型嘗試至今未能達標。這種“問題解決能力”的形成,源於中國工程師平均每年參與12個新項目的實戰積累,這是新興製造基地需要十年才能追趕的經驗壁壘。
更關鍵的是基礎設施的“隱性紅利”。鄭州富士康園區與保稅物流中心的聯動,使得原材料從進關到上線生產只需4小時,庫存週轉率比印度工廠快5倍。而在人工成本方面,中國的“性價比”優勢正在發生質變——雖然越南工人的時薪僅爲中國的三分之一,但中國高級技工的人均產出是越南的7倍,這使iPhone的總裝成本反而更低。
這些難以量化的競爭優勢,構成了中國製造的護城河。即便蘋果將15%的產能轉移到海外,這些工廠仍然需要從中國進口78%的精密零部件,本質上只是把最終組裝環節搬離,而非真正意義上的供應鏈轉移。
因此,在關稅風波中,蘋果CEO庫克頻繁來華,並表示:“選擇中國不是因爲廉價,而是因爲無法取代。”
04 結語
一個殘酷的事實,2025年一季度,蘋果在中國出貨量同比下滑了9%,降至980萬部,市場份額從上一季度的17.4%降至13.7%,在國內手機出貨排行中掉到第三位。如果特朗普繼續肆意用關稅當武器,蘋果前景並不被看好。
在這場關稅與產業鏈的拉鋸戰中,消費者既是旁觀者,也是最終裁決者。
短期來看,蘋果仍有一定的緩衝空間來維持中國市場的價格穩定;但長期而言,兩個趨勢已不可逆轉:一是中國製造的競爭力正從“成本優勢”轉向“技術優勢”,二是消費者在高端市場的選擇權日益增強。
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下,無論iPhone是否漲價,中國消費者都將擁有更多元的選擇、更成熟的技術和更合理的價格;而這次關稅大戰的受害者,可能是大洋彼岸的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