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面對關稅衝擊 應重新佈局與轉型
在關稅政策推動下,臺灣的「傳統制造業」與「AI製造產業」間的差異性越來越顯著,AI科技製造供應鏈,讓臺灣在全球AI浪潮中保持領先。但傳統制造業受制於營運成本的高敏感度、環保壓力大以及國際市場變動,營運競爭條件日益嚴峻。
文.李振麟
隨着國際經貿環境緊張升溫,各國紛紛推出策略保護本國產業,這波「關稅」也逐漸改變產業發展路徑。特別是「傳統制造業」與「AI科技製造業」,皆呈現出明顯分化趨勢。
以「鋼鐵」、「紡織」、「機械」等傳統代表性製造業爲例,長期需依賴出口貿易、利潤空間有限。當關稅提高時,勢必面臨物料以及出口成本雙雙上漲,企業競爭力順勢下降,不少傳產製造業因此訂單大幅度減少,生產線轉移與供應鏈瓦解,長期以來的營運規模,面臨縮減甚至於虧損的沉重壓力。
相對而言,AI科技製造業的抗壓性就強得多。如「半導體」、「高階晶片」、「伺服器」等產品,不僅技術門檻高、附加價值也高。全球產業對於AI智慧生活化應用也持續增長,即使遭遇貿易限制,企業還能透過本地生產、分散供應鏈等方式應對,凸顯全球競爭優勢。
傳統制造業與AI製造產業存在差異
反觀傳統產業方面,其多爲技術成熟、受限於勞力密集、利潤微薄競爭條件下,多數製造業需依賴勞力與硬體設備,因此轉型速度較緩慢,也需要更多的資本與勞力。
目前臺灣具有代表性的製造業仍以中鋼、臺塑、南亞、臺泥、亞泥、永豐餘、東元、中華汽車、聲寶、大同、大亞、華城、宏泰電工、儒鴻等爲主,分佈於鋼鐵、石化、水泥、造紙、汽車、家電、傳產電子電機、金屬加工、鑄造與紡織等領域,爲臺灣的主體產業型態。這些企業受制於營運成本的高敏感度、環保壓力大以及國際市場變動,在關稅政策推動下,營運競爭條件是日益嚴峻。
臺灣的「傳統制造業」與「AI製造產業」間的差異性越來越顯著,與其本質有關。AI產業通常具備「高度自動化」、「研發密集」、「資料驅動」等特徵,再透過不斷地創新研發技術來突破限制;傳統產業則多爲「原料成本」、「勞力」、「設備」與「資本」有關,其主要依賴量產與成本控制,轉型上相對較慢,需要投入更多資金與研發時間。目前已經有一些傳統產業正在進行轉型,如部分金融業導入「AI客服」與「風控系統」,物流業作業藉以「智慧分揀」、「自動倉儲」等設備,這些都可視爲AI智慧科技上的基礎應用。
總結來說,關稅衝擊加速臺灣產業分化:傳統產業轉型上需要更多的資金與時間運用;AI科技產業則因爲科技技術優勢與現有市場起步需求性高而受惠。然而,無論是科技產業或傳統產業,誰能掌握AI智慧、數位與自動化趨勢,誰就有機會在全球產業中站穩腳步。
臺灣中央銀行示警美中風險與經濟變數
臺灣中央銀行表示,未來經濟發展仍面臨許多不確定風險,其中以美國貿易政策變化列爲首要關注焦點。
第一、風險來自美方對外貿易政策調整,尤其是《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對半導體及資通訊產品的調查可能導致加徵關稅,對全球供應鏈配置及臺灣出口造成壓力,推升電子產品價格。
第二、全球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走向分歧。美國聯準會可能因就業市場轉弱而重新啓動降息,中國大陸爲刺激經濟則持續寬鬆,歐洲央行則按兵不動,觀察通膨變化再做決策;日本則考量美國政策影響,視國內經濟情勢調整利率。這些分歧將影響全球資金流向,對金融市場穩定性構成挑戰。
第三、地緣政治風險及氣候異常持續升溫。俄烏衝突無明顯解方,加上以巴對立未解,國際局勢緊張;同時,極端氣候導致糧食供應受擾,全球經濟與通膨增添不確定性。
第四、中國大陸內部結構問題影響外溢。消費與投資意願低迷、房地產市場疲軟、地方債壓力沉重,雖有政策扶持,效益尚未明朗;中國大陸產能過剩問題擴大,衝擊國際市場價格競爭,壓縮臺灣出口表現。
臺灣政府針對美國關稅調整提出產業支援對策,其勢必將會影響未來的市場就業與產業穩定。
臺灣紡織產業加速海外佈局與科技轉型
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與關稅政策變動,臺灣紡織產業積極展開海外佈局與高科技轉型,今參與國際展會,搶攻全球運動機能與安全防護市場。紡拓會不僅帶領業者參加「美國NSC安全防護展」與「泰國GFT國際紡織展」,更見證擁有防護機能的紡織產品大放異彩。
同時,成衣大廠廣越也宣佈擴大約旦廠區,並規劃赴埃及設廠,藉此掌握關稅優勢與勞動力資源,顯示臺灣紡織產業正加速全球化佈局挑戰。由於埃及輸美關稅僅十%,對於臺廠營運極具高度吸引力。紡拓會亦計劃組團於十一月前往埃及考察,將可望協助更多臺灣業者掌握市場佈局機會。
總體而言,臺灣紡織產業正從傳統代工模式邁向高附加價值、科技創新以及國際佈局並進新階段,可望在全球紡織供應鏈中扮演更關鍵的角色。
臺灣機械公會積極佈局半導體供應鏈 打造製造業新契機
在全球經貿局勢變動下,臺灣製造業面臨美國關稅、新臺幣升值與地緣政治等多重挑戰。「中華民國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積極引導臺灣機械產業走向轉型升級與市場多元化,邁向半導體產業,開創全新發展契機。長期以來,臺灣機械業涵蓋金屬加工、工具機、自動化設備、塑橡膠與包裝機械等,是臺灣重要的出口核心。隨着美國高額關稅執行後,傳統的市場模式,面臨衝擊挑戰。
面對全球經貿環境壓力,機械公會推動雙軌策略:一、強化技術創新與產品升級,智慧製造、AI與物聯網(IoT)應用。二、拓展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度。機械公會已啓動並切入半導體供應鏈發展計劃,理事長強調,臺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相關設備需求日益多元化,爲機械產業提供嶄新轉型動能,機械業者若能強化客製化以及高精密製造,將有機會打入半導體供應體系。
二○二五年SEMICON Taiwan半導體展,公會籌組參展團參與,展區涵蓋封裝、測試、光電半導體、寬能隙材料、高科技智慧製造等關鍵領域。「半導體先進封裝技術論壇」,聚焦未來設備發展與產業整合趨勢,機械業切入供應鏈非一蹴可及,但充滿着轉型願景。
公會也鼓勵設備升級,並親自深入客戶端,逐漸取得半導體客戶認證與信任。如今,已有不少中小型機械業者透過創新技術、數位整合與精密製造,成功打入半導體產業鏈,顯示臺灣製造業強大韌性。
展望未來,機械公會將持續擔任產業間的橋樑角色,積極推動產學創新研發合作、引進政府資源、簡化行政流程,協助臺灣機械業者轉型升級。面對全球市場挑戰,臺灣機械產業將不再只是代工製造,未來將可望成爲推動科技產業升級的重要推手。
卓越雜誌2025.11號4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