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每年600名寶寶死亡 醫籲篩檢加選、SMA項目納公費
臺灣每年600名1歲以下嬰兒死亡,醫籲篩檢加選、SMA項目納公費。(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灣1歲以下嬰兒死亡率連續20年高於日韓等國,醫師指出,近5年我國每年平均600名1歲以下嬰兒死亡,其中100人死於先天性畸形、染色體異常等先天疾病,呼籲新手爸媽進行新生兒篩檢,除了公費項目,也加選11項自費項目,提早發現並預防龐貝氏症、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等高致死率疾病。
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秘書長簡穎秀說明,許多遺傳性或先天異常疾病,在寶寶出生時不會有明顯症狀,需要透過新生兒篩檢把關,在出生48小時或餵奶滿24小時後,透過採集寶寶微量足跟血液,找出健康隱患。2019年起,國健署擴大新生兒篩檢項目,已有21項疾病被列入公費補助。
國健署統計,公費項目篩檢率目前已高達99.6%,然而,許多影響神經或肌肉,致死率極高的遺傳疾病,卻仍屬加選項目,包括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疾病脊髓肌肉萎縮症(SMA)、2歲前死亡率近100%的龐貝氏症。
臺灣小兒神經醫學會、臺灣新生兒科醫學會、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臺灣母胎醫學會、臺大醫院新生兒篩檢中心、臺北病理中心臨牀病理部新生兒篩檢組、中華民國衛生保健基金會附設醫事檢驗所新生兒篩檢中心今日(17)共同舉辦記者會,呼籲新手爸媽48小時及時進行新生兒篩檢,加選必選一步到位,一滴血守護寶寶健康。(李念庭攝)
臺灣脊髓肌肉萎縮症病友協會創會理事長鍾育志表示,SMA、龐貝氏症等先天性損害,在寶寶一出生就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其中SMA患者約8成實際發病時間點,遠早於過去認知,甚至在2個月內發病。
鍾育志指出,及早透過新生兒篩檢確診並治療的恢復效果,顯著高於出現臨牀症狀後才治療者。2025年國際期刊研究,比較2017年至2022年我國SMA患者恢復狀況,發現透過篩檢及早治療的寶寶,18個月能自行行走的比例爲100%,出現症狀才治療者,僅不到3成能在18個月前自行行走。
簡穎秀指出,SMA加選篩檢率近5年從93%下降至不到75%,依臺灣盛行率與出生人數推估,每年約1至2位寶寶因此延誤就醫、危及生命。多數歐美國家、日本、韓國,均已將SMA納入新生兒篩檢常規項目,國內提案SMA納入公費項目已約2、3年,目前國健署仍在評估中。
國健署長沈靜芬表示,SMA是接下來優先列入補助的新生兒篩檢項目之一,目前專家討論已有共識,國健署內部還在做成本效益評估,確切時程還未確定。
簡穎秀表示,加選項目費用不高,11項先天性遺傳疾病篩檢項目,全選不超過2000元,但許多爸媽常因新生兒商業保險疑慮、對篩檢項目認知不足,延後或不進行加選項目篩檢。呼籲爸媽在孩子出生48小時,進行新生兒篩檢加選項目,在症狀出現前介入治療,纔能有更好的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