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公費篩檢 盼納龐貝氏症

臺灣龐貝氏症協會特別於12日至13日在臺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20載健保守護、10年協會攜手前行」感謝特展,邀請社會大衆共同見證臺灣在罕病照護上的非凡成就,並呼籲將龐貝氏症納入新生兒公費篩檢。(臺灣龐貝氏症協會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每年4月15日是國際龐貝氏症日,龐貝氏症是一種罕見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若未及時診斷,高達9成的新生兒無法存活至1歲。臺灣是全球第一個實施龐貝氏症新生兒篩檢的國家,但屬自費項目,家長會因費用考量,錯失及早治療的機會。專家呼籲政府將龐貝氏症納入新生兒公費篩檢,讓寶寶出生平均9.7天內,就能開始治療。

龐貝氏症屬於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患者常見臉部肌肉無力、眼皮下垂、頸部屈曲肌無力、腳踝背屈無力、髖關節伸展無力的步態異常,另有肌肉骨骼關節異常,骨質低下和脊柱側彎等,其餘全身性臨牀表徵則包括呼吸困難、心臟肥大、心臟衰竭、進食困難等。

臺灣是全球第一個實施龐貝氏症新生兒篩檢的國家,然而目前該項檢查仍屬自費項目。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觀察,許多新手父母對於罕病或相關的檢查缺乏瞭解,常因誤以爲檢查「非必要」,或因費用考量而放棄,錯失早期診斷與治療的契機。

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醫師楊佳鳳提醒,一旦錯過新生兒階段的篩檢與診斷,等到症狀明顯出現時,往往已錯失黃金期,導致不可逆的器官損傷。政府應將龐貝氏症納入新生兒公費篩檢,不僅能減輕家庭負擔,也有助於降低長期醫療支出,寶寶出生平均9.7天內,就能開始接受酵素治療。

陳莉茵也建議,政府應全盤規畫新生兒及罕病兒童健康成長所需的資源與配套措施,打造一個健全且永續的罕病照護環境。對此,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迴應,龐貝氏症納入篩檢涉及多方,未來除衛教資訊的常規建立,也會努力爭取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