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5成胃癌與幽門桿菌無關! 醫籲:公費篩檢應納入胃鏡

國內每年新增4000多名胃癌患者,其中35%確診時已是晚期,醫師及病友團體期盼透過篩檢普及、創新治療引進和醫療資源結合,全面提升臺灣胃癌存活率和生活品質。(王家瑜攝)

國內每年新增4000多名胃癌患者,其中35%確診時已是晚期。衛福部今年試辦胃癌納入公費癌症篩檢,但醫師指出,臺灣多達5成患者與幽門桿菌無關,目前公費篩檢效能恐受限,應針對高風險族羣提高檢測普及率,推動胃鏡篩檢。

根據2018年發表的全球癌症存活率監測(CONCORD計劃),過去20年間臺灣胃癌存活率僅提升3%,遠落後於日韓。臺灣胃癌醫學會理事長沈延盛指出,原因和篩檢制度不健全、藥物選擇限制有密切相關,韓國和日本不僅積極推動早期胃癌篩檢,藥物覈准與治療選項也更多元,胃癌存活期較臺灣更具優勢。

衛福部今年擴大試辦胃癌幽門桿菌公費篩檢,預計明年起正式納入,成爲臺灣第六癌篩檢。不過沈延盛說,臺灣胃癌患者的幽門桿菌陽性率已經低於5成,代表還有其他因素,需要有策略性的篩檢;建議除了幽門桿菌篩檢外,針對高風險族羣提高檢測普及率,全面推動胃鏡篩檢。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陳仁熙說,臺灣新診斷胃癌第四期佔3到4成,化療是目前的標準治療,但臨牀上有效率僅4城。根據一篇臺灣回顧性研究,僅使用化療治療晚期胃癌,中位存活期只有7個月,五年存活率不到10%,還有很多努力空間。

陳仁熙指出,只有6%的HER2陽性胃癌病友能獲得健保給付的抗HER2標靶藥物,而第四期HER2陰性患者健保給付仍有限制。隨着醫學發展進步,全球胃癌治療邁向精準醫療,新型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已逐步改變全球胃癌治療趨勢,國際多項已完成或進行中的臨牀研究顯示,新發展的標靶藥物在胃癌治療中嶄露頭角,不僅成功降低近1/4死亡風險,還顯著延長無疾病惡化期及存活期。

臺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臺灣癌症基金會也爲共同爲病友發聲,期盼未來透過篩檢普及、創新治療引進和醫療資源結合,全面提升臺灣胃癌存活率和生活品質,努力向賴清德總統「健康臺灣」降低1/3癌症死亡率目標,並朝國際標準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