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恐成美中談判籌碼?中經院連賢明: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
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與外交部共同舉辦首屆「2025年新南向+智庫高峰會」,今天於臺北舉行,此次以「印太韌性政策展望」爲主題邀請各國學者專家與會論壇,下午的專題以非紅色供應鏈「強化印太連結,擺脫威權依賴」爲題,由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圖)主持,邀請各國學者專家一同與談。記者許正宏/攝影
美中貿易角力再起,外界憂心臺灣恐淪爲談判籌碼。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表示,雖然國際情勢變化快速、地緣風險加劇,但臺灣產業具強大韌性,企業應對自身實力保持信心,企業赴海外投資並非技術外流,而是分散風險的策略佈局。
連賢明指出,臺灣2025年經濟成長動能仍穩健,中經院預測今年GDP成長率上修至5.45%,優於市場普遍預期,主要受出口回溫帶動,顯示臺灣經濟表現「比預期好」。
針對臺美談判進展,連賢明分析,目前仍處於「起起伏伏、走走停停」階段,短期內難有重大突破。他以美韓貿易協定爲例,歷經多時談判仍未完全定案,顯示此類協議往往需長時間協商。他預料,美中雙方可能於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期間會晤,臺美談判進度可望在美中會談後更趨明朗。
日前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提出在美打造產業園區構想,外界也擔心,美中角力下,臺灣恐淪爲談判籌碼。連賢明迴應,臺灣企業要對自己有信心,赴外地投資,不一定代表技術流失。事實上,企業赴美設廠最大挑戰,是美國當地技術工人與工程人才短缺,使產能擴張速度受限;即使投入龐大資本,要建構先進製程工廠仍非易事。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補充,傳統產業如模組、工具機廠商,若能趁勢赴美佈局產業園區,除可強化談判籌碼,也有助吸引美方資金迴流,開創新契機。
但遠雄人壽風控長儲蓉則提醒,中國大陸掌握全球稀土資源,對半導體供應鏈影響深遠;若大陸以稀土出口管制作爲談判籌碼進行美中磋商,臺灣被牽連其中也並非不可能,政府與企業更需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