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推「晶片五五分」代表對臺肯定 許美華揭關鍵:臺灣有談判籌碼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圖/路透)

記者柯沛辰/綜合報導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拋出「臺美晶片五五分」想法,引起各界關注。對此,科技專家許美華表示,這樣的放話是「談判語言」,代表臺美關稅很難談,「也代表臺灣真的有美國人要的東西,臺灣是有談判籌碼、有底氣的。」

許美華表示,盧特尼克這番言論被臺灣很多人罵爆,不僅被指是「疑美論」的幫兇,甚至還有國民黨立委說這是「賣臺協議」,但她認爲根本不需要過度反應,因爲這樣的放話,恰恰證明了臺灣有談判籌碼跟底氣。

她指出,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赴美談判,返臺時果然提到「這是美方的想法」,並強調「我方談判團隊從未做出晶片五五分的承諾,這一次我們也沒有討論這項議題,我們也不會答應這樣的條件,請大家放心。」

許美華說,目前談判還在進行中,但美國政府想要臺灣移轉更多晶片製造,把高階晶片更多產能轉到美國,甚至要求臺灣政府取消 N-1(海外製程至少落後臺灣一代)的規定,這些,顯然碰觸到臺灣產業和政府的底線。如今根據鄭麗君帶回的最新消息,「臺灣談判代表是有踩住這個底線的。」

她強調,這真的不是政府說「OK」就能答應的事,畢竟臺積電如果要外移更多產能,很多主客觀條件限制,包括人力、完整供應鏈、相應的基礎建設等,是真的很困難,不是單純用關稅、政策施壓就能解決,也不是單靠技術、資金就能成功造出晶圓,尤其現在全世界幾乎完全倚賴臺積電的高階晶片,不可忽視的是「臺灣人特質」這個因素。

如今臺積電已經承諾投資美國1650億美元,總共要蓋6座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廠和1間研發中心,未來2奈米以下會有30%的產能在美國,儘管沒押時間表,而且製造過程的麻煩度跟成本都比臺灣高,必須轉嫁美國廠商,但「其實已經非常有誠意了」。

許美華說,即便盧特尼克近期拋出所謂的「臺美晶片五五分」,還強調任內目標是達到4成,但內容其實已經跟魏哲家承諾的「未來2奈米以下會有30%產能在美國」相去不遠了。所以,盧特尼克此時說這些話,連外媒都推測是想在臺美談判中施加壓力。

對此,許美華認爲,儘管盧特尼克的話不中廳,但她視爲是對臺灣極大的推崇和肯定,尤其是美國迫切需要臺灣的晶片,這些晶片就成了保護臺灣的「矽盾」,但比例高達95%,顯然已對美方造成安全上的威脅,也印證美國在晶片方面仍從根本上依賴臺灣,所以才提出五五分的構想。

許美華指出,之前很多人唱衰臺灣關稅談判,說日、韓都談好15%,臺灣團談不下來太無能了。結果韓國上下,現在爲了承諾美國3500億美元的現金投資跳腳,說韓元會大貶重演金融風暴...「現在證實,跟美國先談判簽約,並沒有比較好了吧?」

許美華說,她不是談判代表,也不知道臺美關稅的最終結果,但從盧特尼克近期受訪內容,她可以說,「臺灣談判代表有努力盡到他們的責任。臺美關稅很難談,臺灣這邊壓力當然很大,但我們沒有輕易讓步,美國談判代表也沒有太好過,這點要給鄭麗君談判團隊該有的掌聲。」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圖/記者李毓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