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關稅還在等!合庫金首席經濟學家推演3情境

關稅示意圖。(Shutterstock)

美國公佈對日韓等14國的最新對等關稅稅率,但臺灣並未包含在內。合庫金控首席經濟學家徐千婷認爲,這僅代表臺美還在持續協商,雙方仍在就特定項目進行細部談判,推估未來可能情境有三,機率最高的是將臺灣關稅稅率調降至15~20%,亦有可能區分產業課徵關稅,維持原32%稅率不變的機率則較低。

徐千婷分析,情境一是臺灣稅率被調降至15~20%,代表臺美達成某種協議,美方亦滿足了部分政治性需求後讓步,故調降對等關稅,是美國總統川普「交易式外交」的體現。

情境二是區分產業課徵關稅,如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採低稅率,傳統制造業維持高稅率,顯示美方意在所減貿易盈餘。情境三則是維持原32%稅率不變,代表美國雖視臺灣爲關鍵地緣夥伴,但也堅持「對等原則」,以致於臺灣提出的談判條件未能讓美方滿意,故維持4月公佈的關稅。

在川普最新公佈的關稅稅率中,數個東南亞國家成爲高額關稅的目標,徐千婷表示,在東南亞有生產據點的臺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輸美出口受到衝擊,亦影響臺廠在當地的組裝與出貨,如電子代工、鞋衣與機電製造業等。

隨着東南亞等區域風險升高,可能促使臺商再次評估「中國+1」佈局的可行性,建議臺廠可強化東協產線的原產地認定機制,減少被視爲關稅規避行爲;政府方面或許可以推出回臺投資加碼方案,導引部分高階製造業迴流。

針對川普7月7日簽署行政命令,延長對等關稅暫緩期至8月1日,徐千婷說,川普此舉符合預期,並不令人意外,顯見川普欲藉由延後生效帶給各國談判時間壓力,促使其加快協商;另一個目的可能是爭取時間,讓美國企業有更多時間調整供應鏈與報價,降低對自家產業的衝擊。

徐千婷進一步指出,延長對等關稅期限,對總體經濟影響最確定的部分就是「不確定」,尤其是企業的投資決策,資本支出金額往往不是小數目,在前景未明的情況下,一般多會先觀望,不會貿然進行。

對美國而言,如果真的採行高關稅,將推高進口成本,短期內可能增加消費者物價壓力,進一步刺激通膨,進而讓美國聯準會(Fed)的降息時點延後或降幅縮小,企業利潤也將受擠壓,在此情況下恐拖累美國今年下半年經濟動能。對日本與南韓而言,高關稅將打擊其出口,特別是汽車、電子零組件等領域,恐遭重擊,相關企業獲利預測可能下修。

匯市方面,美國升高對日韓的貿易戰,短期可能有避險買盤支撐美元,但若通膨壓力上升,以及市場對美國財政前景轉弱,美元后續可能進一步轉弱;至於日圓與韓圜,受出口前景可能惡化影響,可能趨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