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關稅談判 學者示警「政府不能只談判不配套」
立法院財委會昨日舉行「臺美政府對等關稅協商我國政府因應對策」公聽會,從關稅談判、匯率升貶一路談到產業政策配套措施。學者直言,政府不能「只談判,不配套」,忽略未來對產業及勞工的影響,若是政府急於降低美國對等關稅帶來的影響,卻輔導企業將商品賣去利潤低的國家,這對企業只會帶來二次傷害。
在野黨立委昨日出席公聽會,國民黨立委賴士葆強調,如果最後談到對美國進口產品零關稅,就是「喪權辱國」,完全不能接受。民衆黨立委黃國昌更說,千萬不要談完了,纔要求國會不能改協議內容,否則就是「中共同路人」或「破壞臺美關係」。
匯率如何變動因應也受矚目,中華經濟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孟俊表示,根據分析模型,如果最後政府談到百分之十到十五的關稅,目前卅元左右的匯率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最終關稅是百分之十五、甚至是百分之廿,匯率需要貶值到卅一至卅五元之間;最極端情況下,若臺灣也被川普課百分之廿五以上的稅率,新臺幣恐怕要貶到卅五元,出口商才能度過這場危機。
淡江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表示,關稅造成臺灣廠商對美國出口降低,如果因此輔導廠商出口到低所得國家,對出口商沒有幫助,因爲他們本來就不想賣商品去利潤低的國家。其次,政府應該考慮國內廠商競爭力的問題,如果競爭力不高的產業,持續保護是資源錯置,甚至會讓勞工也沒有競爭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