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關稅談判 學者、勞工代表:政府不要只談判沒配套

立法院財委會今日舉行關稅相關公聽會,會中學者及勞工代表均要求,政府不能「只談判,不配套」,忽略未來對產業及勞工的影響。圖爲高雄港進出口貨櫃。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今(17)日舉行「臺美政府對等關稅協商我國政府因應對策」公聽會,邀集專家學者及勞工代表與會。會中學者及勞工代表均要求,政府不能「只談判,不配套」,忽略未來對產業及勞工的影響。

淡江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表示, 若是政府急於尋找拓展其他市場,希望依此能降低關稅造成的影響,只是二次傷害出口商。

桃園市總工會副理事長劉勝銘說,目前政府沒有跟勞工說明談判造成的影響,可以說是完全黑箱作業,也沒有在談判前瞭解勞方需求,他強調,若未來美方進口產品真的零關稅,可能造成中高齡大量失業。

中華民國全國總工會秘書長溫宗瑜也認爲,關稅戰對於勞工及產業有很多壓抑,政府要協助提高中國大陸、歐盟等市場的拓展。勞工面對的問題,光補貼產業沒有用,要有輔導轉型機制。

蔡明芳說明,關稅造成臺灣廠商對美國出口降低,加上歐盟跟日本等相對高所得的國家關稅也不低,,如果因此輔導廠商出口到低所得國家,對出口商沒有幫助,因爲他們本來就不想賣商品去利潤低的國家。其次,他也表示,面對美國關稅,政府應該考慮國內廠商競爭力的問題,如果競爭力不高的產業,持續保護是資源錯置,甚至讓勞工也沒有競爭力。

蔡明芳分析,我國政府可以應對的方案有三項,一是在互惠安全下對美採購、二是鼓勵有獨佔性的產業可以對外投資、三是配合美國審查「洗產地」,提升經濟安全的合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