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公會理事長陳慧遊專訪》兼顧產業永續與保戶權益 研擬實支實付保費調漲機制

壽險公會理事長陳慧遊表示實支實付險保費若不能調漲,後果恐導致新一代年輕人買不到相關產品。圖/王德爲

更多《面對面》新聞請上工商時報官網

壽險公司實支實付險因損失率偏高,研擬調整保費,引發保戶關注。壽險公會理事長陳慧遊表示,隨醫療技術進步及健保政策改革,商業健康保險損失率持續攀升,公會協助業者向主管機關爭取,研擬可調高續保費率的合理機制,以兼顧產業永續與保戶權益。

陳慧遊舉近期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情爲例說,很多事情「看起來很遙遠」,一旦發生往往來不及處理;所以看到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不能把問題留給後面的人,否則的話,可能出現令人措手不及的大災難。

由保發中心研擬、已送進金管會的實支實付險費率調整指引,主要針對過去一段期間內,損失率過高的「一年期以下傷害保險及健康保險」,第一年最多可調整30%,接下來可逐年調整10%,但須經金管會覈准。

陳慧遊受訪時說,調費指引還在討論中,但若不能調漲,後果可能是壽險公司停售損失率高的保單,導致未來新一代的年輕人買不到相關產品。因此,應思考怎麼做才符合永續,也會跟衛福部有更多的討論與研議。

陳慧遊強調說,沒有人喜歡漲價,臺灣人更喜歡「小確幸」,但像學校的學雜費永遠凍漲,也許學生和家長很高興,學校卻會出現設備無法維修,或無法聘請到一流師資、被國外學校挖走等情況,影響所及,考上大學的學子沒法接受到最好的教育。保險公司實支實付險的保費不能調漲,也是相同道理,未來可能導致年輕一代無法買得到這類的產品。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陳慧遊說,若過於民粹,執着在這個不能漲、那個不能漲,長期下來就會減損競爭力,「凍漲絕不是萬靈丹」。但就算要調整保費,更要好好思考如何調得有道理、讓大家接受才行,壽險公會將與衛福部密切進行討論。

陳慧遊還說,未來健保商保協作的相關新商品,將在建構經驗資料後提供業者評估相關的影響,例如高齡風險、醫療通膨等。初期開發的新商品,可能就商保公司應承受的風險設限,如商保業者可先從團體保險或「一年期不保證續保」開發設計相關的商品。

儘管健保商保協作立意良善,但壽險公司不希望制度設計成爲引發民衆不正確行爲的誘因,商保對可能引發不合理治療行爲的保障給付議題,仍令壽險業者憂心。

陳慧遊對此強調,壽險公會未來將持續協助業者,瞭解與落實監理規範與程序,促進保險商品銷售、費率調整及理賠作業符合規定;同時,協助壽險公司向民衆宣導壽險公司費率調整的合理性,提升保戶對契約內容的理解與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