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公會理事長陳慧遊:助壽險業雙接軌 首要任務
壽險公會理事長陳慧遊認爲,國內壽險業接軌要接得順暢」,監理機關的政策就必須有「彈性」。圖/王德爲
陳慧遊 小檔案
壽險公會理事長陳慧遊專訪重點
自詡爲「壽險園丁」的壽險公會理事長陳慧遊,順利連任後接受本報專訪時強調,壽險業將於2026年元旦接軌兩大國際新制,這是當前壽險公會最重要的任務,國內壽險業接軌要接得順暢、讓經營體質更有「韌性」,監理機關的政策就必須有「彈性」,才能形成最健康的「生態」。
陳慧遊並表示,未來任期內將聚焦三大方向,除全力協助壽險業順利接軌IFRS 17與TW-ICS新制,也會盡力改善壽險資金運用「錯配」,並協助壽險業找出實支實付險合理調費機制,以及壽險資金投入公共建設等問題的「解方」。
壽險業慢性病需要慢慢調理
陳慧遊形容壽險業的問題,比較像「慢性病」,而不是急診或外科,需要的是慢慢調理。早期國人熱中投資高利率保單,其實是原先應留在銀行體系的錢,都跑到壽險公司裡,「這些錢,如果沒有從銀行流向保險公司,就會成爲銀行的爛頭寸」,但國人買了高利率的保單後,因國內沒有足夠的投資商品,使得壽險資金需出走海外投資、尋求更高報酬率。
陳慧遊表示,臺灣資本市場屬「淺碟型市場」,市場規模小、投資報酬率低,爲追求較高投資收益,壽險公司將大量保費收入投入美元計價的海外債券和股票,但其負債主要仍以新臺幣計價,形成了嚴重的「資產負債幣別錯配」。
當新臺幣升值時,這些以美元計價的資產,會產生帳面價值縮水與匯兌損失;此外,近年臺美利差大,避險成本居高不下,沉重的避險費用負擔,對整體財務穩健性也構成相當大的壓力。
陳慧遊說,壽險業因新臺幣升值及美元升息環境,導致避險成本飆升,2024年全年避險成本高達3,851億元,五年累計更超過一兆元,嚴重侵蝕獲利。爲此,壽險公會將繼續與業者研議具體適切的處理配套,並協助向主管機關提出建議。
針對外匯避險、資本計提方式、過渡措施等議題,壽險公會將作爲與主管機關協商的統一窗口,持續蒐集彙整業者意見,密切與主管機關、保發中心等單位聯繫。
至於要如何改善壽險業的資產錯配,除了法律,還有會計上的問題,壽險公司不只要和金管會溝通,還要尋求會計師實務界及學界的協助,希望集思廣益,找到妥適的解決方案。
期望監理機關給予政策彈性
據陳慧遊觀察,臺灣產業發展分歧,有AI的產業蓬勃發展,沒有AI題材相對弱勢,經濟部主張「以大帶小」,由大型廠商帶着規模較小、沒有國際佈局能力的業者,一起走出去;金融業也要跟上國際潮流,臺灣面臨少子化、高齡化問題,壽險業有哪些需要克服的痛點,公會都會扮演協助解決問題的角色。
他認爲,任何機構的領導人,都需具備歷史觀跟哲學觀,「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要解決問題,需先了解問題的本質;歷經五、六十年的發展,如今的壽險業要面對的情況與要求和往年大爲不同,主管機關希望業者經營體質,能更有擋得住強風暴雨的韌性,從業者的角度來看,也會期望監理機關能給予足夠的政策彈性,形成最健康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