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公會理事長陳慧遊專訪》短期小確幸vs長遠利益 從普發現金 看公共資源運用

普發現金案在朝野間一度爭論不休。陳慧遊說,比起「人人分得一萬元」,這筆龐大預算,其實能解決更多社會問題。不但可以直接協助弱勢族羣,也可挹注地方財政,讓縣市政府減少債務,或支援醫療院所添購新型設備,讓病人手術傷口更小、復原更快。「若能將短暫的小確幸轉化爲長遠的社會福祉,纔是真正的聞聲救苦、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他也坦言,現實中,大多數民衆仍偏好直接領現金,也會用在餐飲、休閒或醫美等即時消費上。這樣的心態不難理解,但若以「持家」的角度來看,資源應妥善規劃與累積,而非迅速消耗,「若能把用於普發的這筆錢,拿來減少地方債務或添購醫療設備等用途,社會受益會更多。」

普發現金引發長時間的爭論,也反映了臺灣社會對公共資源運用的思維。陳慧遊說,這種「短期開心與長期永續」的拉鋸,與壽險產業的挑戰如出一轍,保戶將資金交由保險公司經營,是爲了追求長期且穩定的保障;因此,保險公司必須永續經營,監理政策也要符合永續精神,才能讓世代間的風險分攤機制持續發揮作用,「不是隻追求現在快樂就好,要把眼光放長遠,爲下一代着想,纔是正途。」

他堅信無論公共政策或保險制度,短期「小確幸」或能討喜,但真正值得堅持的,應是能累積並創造長遠利益的選擇,值得主管機關與全民共同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