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新藥想用得先「過三關」 早期診斷纔有望延緩病程

▲醫界提醒失智症新藥使用需「過三關」。(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近期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失智新藥抵臺開打,讓失智症治療正式進入「改變病程惡化」的新時代。但是否能用上新藥還要符合條件「過三關」,醫師指出,包含排除其他類型失智症確認爲阿茲海默症,還要病程夠早,最後要確認腦部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並且排除容易有副作用的高風險族羣。

全臺目前約有35萬名失智症患者,其中近6成爲阿茲海默症,衛福部日前陸續覈准美國百健與日本衛採合作開發的「樂意保(LEQEMBI)」以及美國禮來研發的「欣智樂(KISUNLA)」兩款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新藥,已經在6月下旬正式有患者自費使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近日也證實已有藥廠申請納入健保給付並啓動相關評估,最快年底有望展開討論。

臺灣臨牀失智症學會理事王培寧表示,失智症其實是一個症候羣,有多種神經退化疾病都會導致失智症,主要可分爲4大類型,包括以記憶力衰退爲主的「阿茲海默型」、合併行動不便等巴金森症狀的「路易體型」、伴隨人格改變的「額顳葉型」以及與中風等血管病變相關的「血管型失智症」。

王培寧進一步說明,其中阿茲海默症是全球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佔比達56.8%居冠,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羣,病情會持續惡化,但值得慶幸的是,阿茲海默症也是目前唯一有新藥可用的病症。

臺灣臨牀失智症學會監事胡朝榮指出,阿茲海默症的致病主因在於病人大腦中異常堆積的β-類澱粉蛋白 (Aβ) 及Tau蛋白,這類物質早在症狀出現的數年前、甚至數十年前就開始累積,逐步致使神經細胞受損,最初症狀往往表現在短期記憶障礙,進而影響語言能力、方向感、判斷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最終引發大腦萎縮與功能衰退。不過,在真正走向失智之前,其實還有一段有機會逆轉的早期階段,就是醫界所稱的「輕度認知障礙(MCI)」。王培寧表示,在失智症發展過程中,介於正常老化與失智症之間的MCI是關鍵的「治療黃金期」,此時雖已有記憶或認知困難,但仍能維持煮飯、理財、服藥等日常生活,其中每年約有10至15%會轉化爲失智症,而若能在此階段即時診斷、找出病因,介入治療,有機會改善或穩定病情。

即使被及早診斷,是否能用上新藥,還得符合層層條件,胡朝榮指出,患者須符合三項條件才能進入療程:首先需透過MRI (磁振造影) 排除其他失智症,其次要透過神經心理測驗確認病程是否夠早,最後則是透過Amyloid PET (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 或CSF (脊髓液檢驗) 確認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並以ApoE4基因檢查排除容易有副作用的高風險族羣。

王培寧提醒,失智症是腦部認知功能退化的疾病,初期症狀與老化相似易混淆,但失智症患者除了記憶等功能減退、還會有情緒個性的轉變,甚至出現對家人誤解等異常行爲,生活自理能力逐漸下降。爲了能及早診斷,建議若自覺認知功能退化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就可就醫評估找出原因。若有相關家族病史者,應更積極就醫進一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