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陸團隊發現治療巴金森氏症新靶點 有望早期干預延緩病症

▲陸團隊發現治療帕金森氏症新靶點。(圖/翻攝央視,下同)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鬱金泰團隊透過5年的臨牀和基礎研究,在全球範圍內首次發現巴金森氏症(帕金森病,下同)全新治療靶點「FAM171A2」。研究成果中發現的全新治療靶點和候選新藥有望從疾病早期對巴金森氏症進行干預,延緩疾病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於今(21)日線上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

《央視》報導,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鬱金泰團隊通過長達5年的潛心鑽研,明確了PD關鍵致病蛋白——病理性α-突觸核蛋白在神經元間的傳播「導火索」,並發現了抑制其傳播過程的候選新藥,爲帕金森病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據瞭解,巴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常見神經退行性疾病,會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全球巴金森氏症病人數預計將從2015年的700萬左右增至2040年的1300萬,大陸患者總數則約佔全球半數。

研究團隊首先在大規模人羣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中發現,FAM171A2是巴金森氏症風險基因。FAM171A2是一種神經元細胞膜蛋白,其功能此前從未被人研究過,團隊發現巴金森氏症患者大腦中FAM171A2蛋白含量增高,且FAM171A2含量越高的患者,其腦內病理性α-突觸核蛋白含量也越高。

研究團隊於實驗中發現,在神經元細胞膜上,FAM171A2像「智能識別門」一樣,可選擇性地結合病理性α-突觸核蛋白,並攜帶其進入到神經元中,誘導神經元內單體形式的α-突觸核蛋白髮生錯誤摺疊,造成神經元死亡和其在神經元間的傳播。

巴金森氏症患者在出現症狀前十幾年,腦內就已存在α-突觸核蛋白病理,此研究發現有望在疾病的臨牀前期、前驅期和臨牀期通過靶向抑制原創新靶點FAM171A2,阻斷病理性α-突觸核蛋白傳播,延緩巴金森氏症進展。

此外,開發靶向FAM171A2新藥還可填補在臨牀期改善運動症狀,補充多巴胺水平的藥物治療、在臨牀晚期用腦起搏器的神經調控治療手段,構建更完善的帕金森病標本兼治的治療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