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醫藥費高31% 專家:早期治療可降低經濟負擔
▲研究發現巴金森氏症會使用較多健保醫療費,專家呼籲政府加強對患者的照護與財務支持。(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在健保的保護傘下,慢性病患者可活更久,對於健保財務、家庭經濟卻恐造成負擔。國內一項追蹤15年的研究顯示,無法根治的巴金森氏症,病人在此期間使用的健保醫療費用,爲非患者的1.31倍,且金額隨病情加劇持續提升;專家說,政府應加強早期篩檢與介入,不僅延緩惡化,也可減輕個人和國家的經濟壓力。
這項研究由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健康事業管理系主任陳冠臻主導,與來自成功大學和法國的學者共同進行,她表示,此爲國內首篇針對巴金森氏症患者「長期醫療利用與支出」的實證研究,研究團隊從健康資料庫中找出2003至2016年間、首次診斷巴金森氏症病人約5萬名,並追蹤至2018年,同時與超過20萬名非患者進行健保醫療費的使用分析、比較。
研究追蹤發現,患者在診斷後平均總醫療費約63萬1080元,爲非患者的1.31倍;藥費則爲22萬2810元,爲非患者1.59倍;確診後的醫療費始終維持高檔,從診斷第一年的每人13萬8487元,到第15年增爲15萬4676元;費用中最大宗爲門診費,佔總費用55%,其次爲藥費,佔35%。
此外,重度患者的總醫療費用高於中度與輕度患者,門診、住院及藥費皆隨病情惡化而增加,顯示巴金森氏症屬於「長期高成本特性」的疾病。
儘管各國健康照護體系不同,但研究團隊指出,由於巴金森氏症病人病程漸進、難以逆轉,使得支出成長具普遍性,此研究結果與中國、新加坡、美國等地研究一致,均顯示巴金森氏症會帶來巨大的社會、家庭負擔。
隨着時間拉長,巴金森氏症醫療費也愈來愈高,對此,研究團隊認爲,若能愈早介入,愈能減緩惡化、降低醫療支出,患者與家屬應積極尋求多專業團隊如神經科醫師、復健師、職能治療師等協助,並透過早期治療、日常照護與症狀管理,延緩惡化速度。
研究團隊也呼籲,政府應強化巴金森氏症照護政策,包括推動早期篩檢、支持跨專業門診、建立長期照護資源銜接平臺等,並將患者納入高照護負擔疾病清單,才能給予家庭更多喘息與財務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