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華山團隊發現帕金森氏症全新標靶治療 已申請專利
復旦華山團隊發現帕金森氏症全新標靶治療,已申請專利並將推動藥物研發。圖爲鬱金泰介紹團隊歷時5年臨牀和基礎研究。(華山醫院提供)
復旦華山團隊發現帕金森氏症全新標靶治療,已申請專利並將推動藥物研發。圖爲研發團隊成員在實驗室開展臨牀研究。(華山醫院提供)
澎湃新聞報導,北京時間2月21日凌晨3時許,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線上發表一項來自中國大陸學者的重磅研究。這是由大陸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腦功能與腦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鬱金泰團隊歷時5年開展的臨牀和基礎研究,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帕金森氏症全新標靶治療FAM171A2,並找到了具有潛在治療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
此次研究發現的全新標靶治療和開發藥物有望從疾病早期干預帕金森氏症,延緩疾病進展。結合現有的對症治療手段,將會實現帕金森氏症病因治療與症狀緩解的雙重突破,造福數百萬患者。
在這一成果基礎上,鬱金泰團隊申請基於干預FAM171A2治療帕金森氏症的國際專利,並計劃在接下來的幾年內,集中力量全面、系統地開展尋找治療帕金森氏症的小分子藥物、抗體以及基因治療手段的臨牀前研發工作,並進一步將相關成果推向臨牀試驗和臨牀應用,有望建立全球首個能夠有效阻斷帕金森氏症進展的創新性治療手段。
帕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病的第二常見神經退行性疾病,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致殘率和死亡率較高。全球帕金森氏症患病人數預計將從2015年的700萬左右增至2040年的1300萬,大陸帕金森氏症患者總數約佔全球一半。
既往研究發現,病理性α-突觸核蛋白是帕金森氏症的關鍵致病蛋白,在病理條件下,正常的α-突觸核蛋白單體會發生錯誤摺疊,並聚集在一起形成纖維,破壞神經元的正常功能並導致其死亡。它還會像「種子」一樣播散,入侵鄰近正常神經元,誘導更多腦區α-突觸核蛋白聚集和神經元死亡。當致病蛋白傳播到中腦黑質區域時,可導致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從而出現動作遲緩、靜止性震顫、肌強直等運動症狀;當傳播到大腦皮層時,會出現記憶力下降等認知障礙症狀。
傳統藥物和手術治療都只是針對帕金森氏症的症狀進行治療,不能延緩疾病進展,因而進一步研究帕金森氏症致病的深層原因並開展針對性治療,成爲全球相關領域科學家競相探索的戰略高地。
鬱金泰團隊通過長達5年的潛心鑽研,明確了病理性α-突觸核蛋白在神經元間的傳播導火線,並發現了抑制其傳播過程的候選新藥,爲帕金森氏症治療提供了新思路。